中國古代北方有多重含義的民族泛稱。①又作達怛、達旦等。其名最早見於唐代突厥文碑銘和一些漢文記載,有9姓與30姓之分,即是說族內有9部與30部的區別。唐代韃靼人的活動區域正是室韋人的活動區域,且韃靼與室韋在漢籍中時常互通互用。韃靼之名本指塔塔兒部,但由於他的強大,許多其他室韋-達怛部落也往往稱自己為韃靼人。唐代是韃靼人發生巨變的時期。突厥、回紇的統治把韃靼人同內蒙古西部和外蒙古高原聯繫起來;突厥的覆亡,使得韃靼人能向這些地區逐步地推進。回紇的西遷和契丹人(見見契丹)的遠征外蒙古高原,給韃靼人提供瞭大批湧入外蒙古高原和內蒙古西部地區的機會。9世紀前後沿邊塞的陰山南北直到青海,都出現瞭韃靼人。韃靼人協助唐朝鎮壓瞭黃巢農民起義。《五代史》正式為韃靼立傳。韃靼與宋朝、遼朝皆有交往;金代,韃靼族內有6大部落,遊牧於呼倫、貝爾兩湖以西,時常侵擾金朝的邊界,金朝則在邊界廣設榷場,進行政治上的羈縻與經濟上的互市。韃靼又與西北的蒙古族為仇,蒙古族的咸補海汗(俺巴孩汗)和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皆死於塔塔兒之手。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丞相夾谷清臣、完顏襄北征塔塔兒,克烈部的汪罕約會成吉思汗東西夾擊,成為成吉思汗得勢的起點。後塔塔兒與札答蘭氏的札木合等結合,繼續與蒙古部作戰。金泰和二年(1202)成吉思汗徹底征服瞭塔塔兒部,遂占有整個呼倫貝爾草原。

  ②韃靼是宋、元人對蒙古各部的泛稱。在有的場合下,蒙古人也自稱為達達,而它的所有格形式,則是答答帶、答答裡帶、答答兒歹、答答歹等。有的記載,稱蒙古人為黑韃,稱汪古人為白韃,或依照蒙古人的經濟類型與文化程度區別為熟韃靼與生韃靼。

  ③明代對元順帝退出大都以後以迄林丹汗(即所謂虎墩兔憨)時期所統治的蒙古人,也稱為“韃靼”。《明史·韃靼傳》所寫的歷史,便是這部分蒙古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