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哲學傢王廷相的重要哲學著作。書中分13篇,凡407章。成書於明嘉靖六年(1527),初刻於嘉靖十二年。王廷相自述道:“予自知道以來,仰觀俯察,驗幽覈明,有會於心,即記於冊,三十餘年,言積數萬”,遂成此書。因《論語》中有“慎言其餘”一語,“遂以《慎言》名之”。

  書中論述瞭“氣者造化之本”和“理載於氣”、“離氣無道”的思想,批判瞭“道能生氣”的觀點,主張“離氣無性”,否定瞭程朱的“本然之作”。反對有不學而能的“德性之之知”,主張知識由“致知”和“履事”而來。書中強調“行”在認識中的作用,說:“學之術有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又說:“精於仁義之術,優人堯舜之域,必知行兼舉者能之”。他還批評瞭天人感應論,認為吉兇禍福由“人事”決定。但是,書中也有“天命不測,不可無鬼神”和“君子修道由已,窮達則付之天”的思想。

  《慎言》是在批判理學的鬥爭中產生的,它繼承、發展瞭張載的唯物論思想,在宋明哲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