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族參照漢字創造的一種記錄白語的文字。始於唐代,流傳於民間,多為知識界使用。由於歷史上大量漢族不斷融合於白族之中,白族人民又長期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漢文很早就成為白族的通行文字。現存唐、宋、元、明的白文文獻和碑刻,其中以明代楊黼的《山花碑》為著名。現代白族民間藝人手抄的大本曲、吹吹腔、祭文、民歌等也都用白文書寫。白文的字體結構分兩類:一是借用漢字;一是自造新字。共有4種方法:①音讀漢字──借漢字的音,表示白語的意思,如賓[pi<55]“鹽”,阿[a31]“一”,佉[kho55]“溝”、“系(帶)”。②訓讀漢字──按漢字的意思,讀白語的音,如鳥[ʦo44],園[sua35],老[ku35]。③直接使用漢語借詞──字形、字音、字義都依照漢語,如南北[na2144],春[ʦhv55],治理[ʦi44li31]。④自造新字──參考漢字的結構體系自造新字,主要使用半體表意、半體表音的形聲方法,如佳[pia44]從貝、八聲,“錢”; 晸sue44]從水、雪聲,“雪”;峢[ȵi44]從刂、歷聲,“入、進”。白文的創制和使用對白族文化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所存的文獻、碑刻對研究白族的歷史、語言和文學都有重要意義。

《詞記山花詠蒼洱境》詩碑

  下列文字樣品是“山花碑”中的第五首,用三七一五(前三行七字,後一行五字)的格律寫成。字下邊用國際音標註音,右邊是漢文翻譯。

白文文字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