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口學傢,人口轉變論的首創者。生於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卒於巴黎。曾任教授、議員,並出任過政府部長。起初研究經濟學,後轉向研究人口學。代表作有:《人口革命》(1934)和與A.索維等合著的《人口學概論》(1949)。

  蘭德裏在人口學中最先提出瞭人口轉變論。他依據西歐特別是法國的人口統計資料,對比分析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動,闡述瞭人口發展的階段性。他認為經濟因素特別是生產力是影響人口發展過程的主要因素。他把人口發展過程程分為:原始階段、中期階段、現代階段。在原始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因素通過死亡率來影響人口發展,人口的變化直接與食物供應成比例,人口的增加或減少總是伴隨著食物供應的增加或減少,人口死亡率決定人口出生率。中期階段,經濟因素通過影響婚姻關系來影響生育率,人們為瞭維持較高的生活水平往往晚婚甚至不結婚,從而降低生育率並影響人口增長,限制生育達到普及的程度。現代階段,經濟的發展加快,科學和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以及婚姻生育觀發生瞭很大變化;個人和傢庭自覺避孕節育成為社會風氣,傢庭人口規模縮小,出現瞭先是死亡率的大大下降,促使人口劇增,後來又出現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增長速度放慢。歐洲產業革命以來的時期屬於這個階段。蘭德裡認為與這三個階段相適應,出現瞭人口再生產的三種類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每一次變化,就是一次人口革命。所以人口轉變論又被稱為人口革命論。

  蘭德裡還對人口學科的分類做瞭明確的規定,首先將人口學分為三個分科: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論(事實的說明)、政策(以人口事實的價值判斷為基礎設定理)。這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人口學界致力於“綜合人口學”的研究起瞭重要作用。他還從人口現象的量和質的觀點,把人口學分為量的人口學和質的人口學。前者以人口變動及其原因作為研究對象,後者以人類生理的、智能的、倫理的、優生學的素質作為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