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考茨基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主要領導人,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傢。1854年10月16日生於佈拉格一個知識份子傢庭。1874年秋進入維也納大學哲學系學習。1875年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不久又轉入德國社會民主黨。1880年年大學畢業後從事《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年鑒》及《政治經濟學論叢》的編輯和出版工作。1883年創辦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刊物《新時代》並擔任主編,直至1917年。他的社會理論著述頗豐,主要有:《人口增殖對社會進步的影響》(1875)、《婚姻和傢庭的起源》(1882)、《社會革命》(1902)、《基督教的起源》(1908)、《唯物主義歷史觀》(1927)等。

  考茨基在早年深受資產階級社會學理論的影響,贊同社會達爾文主義。1881年3月,他在倫敦第一次會見K.馬克思和F.恩格斯,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考茨基指出瞭階級、職業和地位群體之間的差異,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分層理論作出瞭貢獻。他認為,職業是社會分工的自然結果,職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具有階級的性質,但職業的對立不同於階級的對立,隻有階級的對立才能將社會分裂為幾個相互敵對的陣營。他在《社會革命》一書中考察瞭社會變遷的方式,認為社會進化不同於自然進化,工人階級隻有利用政治革命的手段,才能使革命的突變成為可能。考茨基對人類的自我保存和社會欲的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心理學的寶貴財富。盡管考茨基後來墮落為機會主義者,但他的社會學理論依然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