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和資本積累率低於北美、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傢調節和指導人口發展所採取的手段和措施。發展中國傢之間,無論在人口狀況或人口政策的演變方面,都存在著重大的差異。大多數發展中國傢的人口都屬於高增長類型,而且民族傳統崇尚多生多育。20世紀下半期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傢的政府深感人口重負的壓力,都希望限制人口的過快增長。到80年代末至少已有42個發展中國傢 (占全部發展中國傢人口總數的3/4以上)已經正式採取瞭降低人口增長長率的政策。

  亞洲 各國推行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較早,印度於1952年就正式實行這種政策,但成效不理想。70年代中期一度受到群眾抵制而遭挫折,80年代起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對少子女的傢庭給以鼓勵的政策,促進群眾自願接受小型傢庭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巴基斯坦於1960年,斯裡蘭卡於1965年,新加坡和尼泊爾於1966年,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於1969年,泰國於1970年,孟加拉於1971年,先後正式公佈瞭明確的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政策,有的國傢制訂瞭政策性的數量指標。泰國政府還把降低死亡率和發病率列為人口政策的組成部分。印度尼西亞人口政策的目標是:解決人口總數和增長率、人口分佈和密度等方面的問題,最終達到降低生育率和提高平均預期壽命的目的。新加坡則要求到2030年實現人口靜止。

  亞洲許多國傢在人口分佈方面還采取發展農村地區經濟,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大城市的政策。

  拉丁美洲 各國在推行人口政策方面進展較遲緩。這些國傢的傳統一向反對控制生育,70年代中期以前,僅有民間的傢庭生育計劃活動。70年代中期以後,特別是1974年佈加勒斯特世界人口會議(見國際人口會議)以後,大部分拉丁美洲國傢在人口政策方面出現瞭明顯的變化,政府轉而公開支持傢庭生育計劃活動。從1978年開始,巴巴多斯、哥倫比亞、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墨西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國正式采取降低生育率的政策,目的在於促使人口的增長與開發資源的可能性相適應。其他拉美國傢也相繼推行程度不等的限制人口增長的政策。

  拉丁美洲各國在人口分佈方面的政策是限制過快的人口城市化,發展地區經濟;在國際遷移方面則希望引進專業技術及行政管理人才。

  非洲 非洲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人口增長迅速,隻有很少幾個國傢,如肯尼亞、加納、毛裡求斯等國制訂瞭明確的降低人口增長率的政策;還有一些國傢雖然提供傢庭生育計劃服務,但沒有明確的人口目的;有12個國傢則沒有人口政策,也不支持傢庭生育計劃。

  中東和北非的一些國傢仍然實行鼓勵人口增殖的政策,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在人口遷移方面,這些國傢遷入大量外籍工人和專業人才,以滿足對勞動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