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都市的形成、發展趨勢及功能的各種理論流派。其中主要有都市化、亞社會、區位綜合和生存等學派。

  都市化學派 主要研究由農村社區向都市發展的過程及其結果。美國社會學傢 L.沃思和 R.雷德菲爾德是20世紀上半葉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沃思認為,都市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規模、密度和異質性。這些因素使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背離傳統的價值。他們在社會交往中再現瞭非人格性的、分割的、冷漠的關係系。這些因素使人們產生心理混亂和反社會行為。

  雷德菲爾德研究瞭農村社區與都市的連續,認為農村社區由共同的信仰和行為凝聚在一起,一般和異己文化不相往來,社會流動和社會變遷的速度很慢。而在都市社區,居民的價值觀差異較大,各種不同文化互相滲透,社會流動與社會變遷的速度較快。隨著歷史的發展,農村社區從簡單趨向復雜,從神秘趨向理性,從親密無間的傢庭和親屬關系趨向個人主義,部分農村社區逐漸發展成為城市。

  美國社會學傢H.甘斯和C.費歇爾等人曾指出瞭沃思學說的片面性。甘斯在《作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和郊區性》(1962)一文中認為,沃思的結論隻能代表內城區,不能代表都市全貌。相同文化的集體能起保護作用,並能補救都市居民因人口規模、密度和異質性所引起的冷漠、疏遠的生活方式。費歇爾在《都市的經驗》(1976)一書中指出,都市人並不猜疑他們的近鄰,但對其他地區的不同文化群體確實是疏遠的。

  亞社會學派 著重研究大都市中自然形成的居民點。芝加哥學派創始人R.E.帕克、E.W.伯吉斯是美國最早研究城市亞社會的社會學傢。帕克在《城市》(1925)一書中指出,具有相同社會經濟背景的都市居民,通過對空間或住處的競爭,自然地形成瞭像鑲嵌圖那樣分區而居的亞社會。它在地理上和社會中與別的群體處於隔離狀態。他還指出,生物競爭決定瞭城市居民的空間住處,而以社會互動和共同價值觀為基礎的文化因素不過是從屬於生物競爭的次要變量。

  在20~30年代,伯吉斯的同心圈理論提出瞭具體的都市人口分佈理論,認為城市居民通過競爭,按不同經濟和社會背景以商業區為中心,分別遷入過渡區、工人住宅區、高級住宅區和富裕區。經過“入侵”、“優勢”和“接替”的過程,過渡區居民逐步向外圈上升流動,像水中投石一樣,逐漸向外推移,形成瞭都市亞社會人口在土地利用上的發展結構。

  帕克的經濟決定論觀點後來受到許多社會學傢的批評、修正和補充。美國社會學傢W.法爾裡強調,社會文化變量是建立和維持城市亞社會的決定因素。他在《作為區位變量的感情和象征》(1945)一文中,以美國波士頓城燈塔山的社會精英居住區為例,指出燈塔山的近鄰都是貧民區,但100多年來那裡的名門望族由於迷戀著社區的文化傳統和威望,一直沒有遷離。法爾裡認為燈塔山的基本價值是文化價值而不是經濟價值,是感情和象征而不是土地利用;土地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地域位置而是取決於人。他的文化變量說和帕克的經濟變量說成為亞社會學派中的兩個極端。

  區位綜合學派 側重用宏觀方法對經濟、社會、文化等變量作綜合的區位研究。以美國社會學傢 O.D.鄧肯、B.鄧肯、L.施諾雷等為代表的這一學派,著意避免帕克和法爾裡學說的片面性。O.D.鄧肯與 B.鄧肯在《住區分佈與職業分層》(1955)一文中,研究瞭按照不同職業群體而分區居住的生態情況,並提出經濟和社會文化是土地利用的決定因素的理論。他們認為不同職業群體之間的自然距離與他們的社會距離密切相關,職業威望差距愈大,分區而居的隔離情況也愈嚴重。

  O.D.鄧肯在《人文區位學與人口研究》(1959)一文中提出瞭區位系統概念。他把自然變量、生物變量和社會變量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稱為區位系統。區位結構的宏觀變量包括人口、組織、環境和技術,取英語第一字母簡稱POET(見區位復合體)。其中每一種因素的改變會影響其他部分。區位過程在不斷變化中進行自我調整,在穩定一段時間之後,新的變化和調整又相繼發生,從而使社會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

  L.施諾雷在《都市化研究》(1965)一書中也主張用宏觀的方法去觀察城市。他既肯定人文區位學中的經濟因素,也考慮社會、文化等變量。他不同意某些社會學傢過分強調文化因素而忽視區位因素的觀點,因為社會學畢竟是一門研究群體的科學,而區位學是研究人類群體的重要方法之一。

  生存學派 主要研究社區居民通過組織以謀求生存的途徑或方式。代表人物有美國社會學傢A.郝雷。他在《人文區位學與社區結構理論》(1950)一書中認為,社區是區位學的基本單位,人文區位學研究的是都市人口的社會組織。人們自己組織起來,通過組織機構、政治黨派或種族團體等社會組織的集體努力爭取資源,調適和控制環境,達到生存的目的。他的學說超越瞭帕克的純經濟理論,因為社會組織和經濟過程交織在一起,例如具有共同利益的集體(社會組織)可以通過經濟競爭聚集在一起占領某一居住區(經濟過程)。這種集體努力謀求生存的過程影響瞭都市人口的分佈。郝雷主張通過改善環境謀求生存的學說,還修正瞭帕克和伯吉斯關於人們在土地利用和人口流動中無情競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

  除上述4個學派外,美國社會學傢G.舍貝裡還歸納出下列5個學派:①經濟學派,強調經濟發展是形成都市的關鍵;②技術學派,著重技術在都市發展中的重要性;③準則學派,認為城市的面貌取決於人們的想象力與按照準則形成的意圖;④權力學派,認為在城市設計中少數人把準則強加於多數人之上;⑤環境學派,主張建造花園與綠化地帶,改善都市環境。以美國社會學傢L.芒福德為代表的環境學派引起瞭許多社會學傢和市政設計人員的重視。芒福德指出,人口增加與技術進步應與自然環境保持和諧與平衡,否則就會產生許多都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