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著名道士。原名謙,字輔真,祖籍上穀昌平(今屬北京),後徙居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北)。南雍州刺史寇讚胞弟,自稱東漢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孫。18歲即傾心慕道,初修張魯之術,無成。傳遇成公興(《魏書·釋老志》稱為仙人,《殷紹傳》稱遊遁大儒),先後在華山、嵩山從其修道7年,聲名漸著。

  天師道自張陵以後,農民領袖常用以組織和發動農民起義,深為當時士大夫所不滿。北魏立國之初,崇道抑佛,寇謙之便乘機改革天師道。神瑞二年(415)寇謙謙之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嶽授以“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20卷,傳其服氣導引口訣之法;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張(指張陵、張衡、張魯──引者)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泰常八年(423),又稱老君之玄孫李譜文臨嵩嶽,面授《錄圖真經》60餘卷,賜以劾召鬼神及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秘法,令其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領“人鬼之政”。始光元年(424),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獻道書於太武帝。左光祿大夫崔浩以“辭旨深妙”上疏盛贊。太武帝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致山中諸弟子。翌年,於平城東南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集道士120人,每日祈禱6次。後人稱北天師道。太延六年(440),寇謙之聲稱太上老君復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帝信之,遂改元為太平真君。又二年,太武帝親至道壇受籙,並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乃大盛。終北魏之世,崇信不衰。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魏之舊。

  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一則摒棄可被農民起義所利用之教義和制度,反對農民“稱官設號、蟻聚人眾、壞亂土地”,“叛逆君王、謀害國傢”。另又聲言“兼修儒教”,“並教生民,佐國扶命”,主張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安貧樂賤,信守五常,並列為道教規戒之內容。同時,又在佛道鬥爭中,引佛入道,宣揚六道輪回,模仿佛教儀節,主張立壇宇,修功德,誦經成仙,持戒修行等。此外,寇謙之又改革祭酒官職父死子繼的世襲制度,主張“簡賢授明”、“唯賢是授”;反對道官索取道民財帛,以減輕道民負擔等。

  據道教傳說,神授寇謙之之書共80餘卷。一般認為,《正統道藏》所收《老君音誦戒經》1卷,即《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殘本,餘均佚。但據近人湯用彤等考證,《雲中音誦新科之戒》為《太上老君戒經》、《老君音誦戒經》等書之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