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藤樹

  日本德川時代初期的唯心主義哲學傢,日本陽明學派的創始人。名原,字惟命,號默軒,通稱與右衛門。生於近江國(今滋賀縣)高島郡小川村。他的祖父仕於高島城主加藤光泰,父親務農。藤樹少時聰慧,15歲襲祖父職,並從禪僧學《論語》,,自修《四書大全》;曾任職於新谷侯,後來為奉養寡母而棄官歸傢。他曾是朱子學信奉者,1639年仿朱熹的《白鹿洞學規》作《藤樹規》等,提倡朱子的學風。後對朱子學產生懷疑,讀明朝鐘人傑編的《性理會通》,認為感應陰騭之理是儒傢本體,反對佛教。他力圖樹立對太虛皇上帝即太乙神的信仰,認為皇上帝充塞太虛,宇宙即神,神即宇宙。他通過中國學者王龍谿的著作接觸到陽明學,37歲讀到王陽明的全集,成為陽明學者,講學於近江,創立瞭日本陽明學派,有“近江聖人”之稱。主要著作有《翁問答》、《〈大學〉考》、《〈大學〉解》、《〈中庸〉解》等。

  藤樹的陽明學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其理論基礎是《大學》、《中庸》和《論語》。他認為:《大學》的中心思想是明明德,明德居於心中,卻貫通太虛,包容天地萬物;中庸是明德的別名;道即良知,亦稱天性、天道、天教;明德是萬物一體的本體,而明明德之本在於以良知為鏡而慎獨。他重視內省,強調道德修養。他在《翁問答》一書中,建立瞭他的思想核心──孝道的體系,宣稱孝道就是直接奉侍雙親、終究奉侍天地萬物之祖──太虛皇上帝的神道,並認為,孝德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本心”,天地萬物都“存在於吾本心孝德之中”。

  他把陽明學引進日本,開一代新風,對日本陽明學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主張實踐,反對泥古,並且強調要按時、處、位之不同而變通思想,形成日本陽明學派的傳統。他註重實學,提倡經世、事功。不過,他對《大學》的格物、致知的解釋與王陽明有所不同。他認為,格物的物是事,包括貌、言、視、聽、思等五事,致知是通過正心來致良知。藤樹的思想和著作本質上是為當時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