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心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統一於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的哲學派別。它承認外部世界,承認物質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外,並且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唯物主義”一詞,英文materalism,俄文материализм都是從拉丁文materia(物質)這個詞根來的,亦可譯為物質主義。

  在奴隸社會早期就已出現瞭唯物主義思想,但唯物主義概念的形成卻經歷瞭一個個相當長的過程。中國在明代前後逐漸出現瞭和唯物主義相近的概念。如明代王廷相稱宋明以來的氣一元論為“實學”;清代戴望稱清初顏元、李塨的唯物主義學說為“事物之學”,說它主張“以事物為歸”。所謂“實學”,“事物之學”就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體系的、近似於唯物主義的概念。歐洲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開始明確使用唯物主義這一概念,並以它來稱呼自己的哲學。J.O.de拉美特裡在《心靈的自然史》中使用瞭這一術語。P.-H.D.霍爾巴赫認為,唯物主義是一種與神學背道而馳的思想,唯物主義就是無神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從哲學基本問題的高度對唯物主義概念作出瞭科學的規定。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說:“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的人(在哲學傢那裡,例如在黑格爾那裡,創世說往往采取瞭比在基督教那裡還要混亂而荒唐的形式),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

  唯物主義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並在與唯心主義的鬥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唯物主義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迷信的鬥爭中,總是與自然科學緊密聯系著的,總是與無神論相結合的。一般地說,在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反映代表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進步階級、階層的利益,是進步階級、階層的思想體系和理論武器。唯物主義發展的水平是與社會實踐的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的進步程度相聯系的。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唯物主義在歷史上主要經歷瞭以下三種形態。

  樸素唯物主義 亦稱自發的唯物主義。它的產生與發展經歷瞭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它是奴隸主民主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或地主階級進步階層的世界觀。

  樸素唯物主義在萌芽時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現象看作是無限多樣性的統一,並且在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去尋找這個統一。如古希臘哲學傢泰利斯認為,萬物產生於水,並經過各種變化之後又復歸於水。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是世界的本原(見五行)。這是由於奴隸社會實踐活動的范圍比較狹窄、生產廣度與深度有限,人們隻能在比較狹小的范圍內,直接認識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一些事物,得到一些有關的具體知識,從這些比較貧乏的具體知識中,直觀地去尋找萬物的本原,並形成對整個世界的總看法。亞裡士多德曾指出,也許是因為泰利斯看到一切的養料都是濕潤的,而溫度本身也由濕潤的東西生成,生物皆借濕潤以維持其生存,而水又是一切濕潤物的本原,所以他得出瞭水是萬物本原的思想。G.W.F.黑格爾也曾指出,在泰利斯的命題裡“感性的水並不是被當作與其他自然元素和自然事物相對待的特殊事物,而是被當作融合和包含一切實際事物在內的思想,──因此水被瞭解為普遍的本質”(《哲學史講演錄》)。

  隨著人們實踐范圍的擴大和理論思維能力的提高,樸素唯物主義逐步擺脫瞭把世界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性。歐洲出現瞭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的原子唯物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質微粒“原子”組成的,開始從物質結構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則認為宇宙萬物是由一種極細微的流動的物質“氣”構成的,氣是世界的本原,提出瞭氣一元論。如戰國時期荀子認為,物質性的、統一的氣構成自然界的萬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還提出瞭“形具而神生”的可貴命題(見形神)。東漢王充提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范縝在說明神形關系時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神滅論》)。北宋張載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正蒙·太和》)。這些都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樸素反映。

  樸素唯物主義往往和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在把“五行”當作世界的本原時,還以它們之間的“相生相克”的關系來說明世界的聯系和發展。古希臘哲學傢赫拉克利特則用“火”說明世界發展的辯證景象。他說:“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

  樸素唯物主義是依據直觀經驗和比較粗淺的自然知識所作的理論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學論證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帶有一些猜測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觀性的特點。

  機械唯物主義 亦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是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反對封建主義、宗教神學的思想武器。

  與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適應,出現瞭一批以F.培根、T.霍佈斯、J.洛克為代表的英國唯物主義者。他們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反對經院哲學;培根在總結當時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概括瞭觀察、實驗和歸納等認識自然界的實驗方法。霍佈斯繼承瞭培根的思想,第一個系統地闡述瞭機械唯物主義的思想。他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瞭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他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瞭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瞭宗教神學和R.笛卡爾的二元論。

  培根、霍佈斯所生活的時代,尚處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手工工場階段。此時人們在生產中使用的工具多半是杠桿、齒輪、水磨等簡單的機械裝置,使用的能源主要是風力、畜力、人力等等自然力,生產中提出的中心問題是力學問題。因此,在近代自然科學形成和發展的初期,機械力學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從J.開普勒發現行星運動三大定律、G.伽利略發現落體定律到I.牛頓發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機械力學已經形成瞭完整的體系,而其他自然科學部門還很不成熟。當時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瞭人們隻能主要用機械力學的原理來論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用力學規律來解釋形形色色的各種現象。霍佈斯思想的機械性便具有典型的意義。他認為,運動就是不斷地放棄一個位置又取得另一個位置的機械運動,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機器,人體不過是精妙的小機器,心臟好比發條,神經好比遊絲,關節好比齒輪,甚至連欲望、忿怒、愛情、恐懼等情感活動,也是純粹機械原因引起的。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發展的頂峰。它既有明顯的機械性,又有一些辯證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裡、D.狄德羅、霍爾巴赫、C.A.愛爾維修等人。法國唯物主義在理論上主要是繼承並發展瞭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笛卡爾《物理學》中的唯物主義思想。如拉美特裡繼承瞭笛卡爾在《物理學》中所闡述的物質是唯一實體的思想,依據當時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理學和醫學的成果,肯定瞭在整個世界上隻有一種物質實體,物質不僅有廣延的特性,而且有運動和感覺的屬性,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物體,都不過是物質實體的不同表現形式。人並不是上帝創造的特殊生物,人的思想、靈魂不過是人的肉體組織大腦的一種機能,它以人的肉體組織的狀況為轉移,與肉體組織共存亡,從而否定瞭靈魂不死論。但拉美特裡的唯物主義思想具有顯著的機械性,他抹殺瞭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繼笛卡爾提出動物是機器觀點之後,提出瞭人是機器的觀點。在他看來,人與動物一樣,也是一部機器,充其量隻比動物多幾個齒輪和幾條彈簧,人的思想也不過是人腦這塊物質進行機械運動的產物。百科全書派的首領狄德羅,在吸取物種進化思想等新的科學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瞭英國唯物主義的經驗論和笛卡爾的唯物主義觀點。在他的唯物主義學說中,有一些辯證法思想。狄德羅認為,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本身具有運動的能力,萬物處於永恒的運動變化之中。他把運動形式分為“分子外部的力”和“分子內涵的、固有的、內部的力”,前者表現為移動,後者表現為激動,前者會消失,後者不會消失。他指出,自然中一切都互相聯系,無機界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有機界,思維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但他在強調自然現象的連續性時忽略瞭它們之間質的區別。

  19世紀40年代,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形勢日益成熟,在哲學上表現為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解體和L.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產生。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學與唯心主義哲學中,明確地闡述瞭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他認為自然界是不能被任何神或人所創造的,自然就是它自身的原因,它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空間、時間和機械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產物,是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基礎,因此人能認識客觀世界和客觀規律。他把人及產生人的自然界宣佈為哲學的唯一對象,並把自己的哲學叫人本學。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推翻瞭唯心主義在德國的長期統治,恢復瞭唯物主義的權威,大大地解放瞭人們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響。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哲學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但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而且在社會歷史領域裡仍然是持唯心主義觀點。它企圖用機械運動的觀點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把各種運動形式都歸結為機械運動,否認事物因內部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不變的,變化也不過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或者是事物的不斷重復和循環;離開人的社會性、人的歷史發展來研究社會現象,隻考察引起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不探究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在資產階級哲學范圍內,19世紀中葉在歐洲還曾出現過庸俗唯物主義。它僅僅用生理學的觀點去解釋人的精神現象,把意識與物質等同起來,抹殺瞭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使唯物主義庸俗化、膚淺化。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 亦稱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瞭無產階級鬥爭的歷史經驗和自然科學的新成果,批判地繼承瞭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在批判地吸取瞭G.W.F.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見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是哲學上的偉大變革。它克服瞭機械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實現瞭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克服瞭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用唯物主義觀察社會歷史,揭示瞭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建立瞭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實現瞭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公然申明自己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解放事業服務。它強調理論對於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並接受實踐的檢驗。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有高度的革命性,又有嚴格的科學性,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它不但科學地說明世界,而且指導人們改造世界,並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在同機會主義的鬥爭中,在總結新的歷史經驗和概括自然科學最新成就的基礎上,全面地發展瞭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推向新的階段(見列寧哲學思想)。列寧逝世後,斯大林繼承瞭列寧的事業,在捍衛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哲學方面,也做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見斯大林哲學思想)。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瞭毛澤東思想。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哲學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作出瞭重大貢獻,毛澤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毛澤東的哲學著作和其他許多包含著豐富哲學思想的著作,從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中,深刻地論述和豐富瞭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增添瞭新的內容(見毛澤東哲學思想)。

  

參考書目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2章,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2章,見《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