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論書法的重要著作。作者孫過庭,字虔禮,吳郡(今江蘇蘇州一帶)人,一謂富陽人或陳留人。官至率府錄事參軍。《書譜》有孫過庭手書真跡,寫成於唐垂拱三年(687)。據《書譜》原文所說共計6篇,分成2卷。今留存的本子,由於多次裝裱,中有斷失,無上下卷字樣,亦無篇名。因此有人認為現存《書譜》不是全文,而是序文。也有人認為是全文。但至今為止,未發現另有續篇。

  自漢末魏晉以來,中國出現許多討論書法藝術的著作,但大多是一些片斷的言言論,而且常常偏於書體、技法的探討和對書法的評論。《書譜》第一次較為系統而集中地從美學上分析、論述瞭書法藝術的實質特征,對中國古代美學有所豐富和發展,在中國書法史上有重要影響。

  《書譜》論書,推崇東漢張芝(?~約192)、三國魏鐘繇(151~230)、東晉王羲之(321~379)和王獻之(344~386)父子,特別是王羲之。這是唐初以來帶有普遍性的看法。在美學上,《書譜》既不脫離儒傢對文藝的一般看法,同時又深受道傢和魏晉玄學的影響,對書法美的實質有超越前代的認識和見解。它充分地強調瞭書法表現個性情感的功能,反對前代書論“外狀其形,內迷其理”的偏頗,即不懂得書法表現個性情感的道理。它認為對於書法傢來說,書法能“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如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拂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則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它把“風味”、“風神”、“情調”、“性情”的表現提到瞭極高的地位,認為這是書法美的生命所在,失去瞭情感的表現,也就失去瞭書法的美,說“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安有體哉!”但由於“消息多方,性情不一”,書法對情感的表現具有“波瀾之際,已浚發於靈臺”的微妙、難言的特點。《書譜》看到瞭書法美在對現實形體的再現和情感的表現上,都具有不能機械地加以規定的性質。書法藝術和音樂藝術有相通的地方。它說:“體五材之並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在書法藝術創造上,《書譜》發揮瞭來自莊子美學的規律與自由高度統一的觀點。它既反對“失於規矩”,又主張“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無間心手,忘懷楷則”,對藝術創造的特征有深刻理解。《書譜》充分肯定美的多樣性,認為“絳樹、青琴,殊姿共艷;隋珠、和璧,異質同妍”,推崇獨創,反對泥古不化。

  在審美的趣味、理想上,《書譜》明顯地贊賞魏晉時期所追求的“風神”、“閑雅”之美,但又十分強調“眾妙攸歸,務存骨氣”,並把“骨氣”置於單純的“遒麗”、“妍媚”之上,表現出贊賞唐代重視風骨剛健之美的新傾向。此外,《書譜》還就“平正”與“險絕”的關系提出瞭看法,主張“險絕”最後須復歸於“平正”,但不否認“務追險絕”的必要性。這種看法,同樣表現出贊賞唐代書法從“險絕”之中求美的新傾向。

  《書譜》墨跡的著錄始見於宋《宣和書譜》。自宋至明清,翻刻摹寫之本為數眾多。除上石的刻本和摹本而外,宋陳思《書苑菁華》著錄瞭全文,以後明清刊印的論書法的重要著作大都收入。其中以明王世貞所編《王氏書苑》的本子較為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