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彭波那齊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哲學傢。生於曼圖亞,青年時期在帕多瓦學習哲學和醫學,後在帕多瓦大學當哲學教授,晚年一直生活在波倫亞。著作有《論靈魂不朽》(1516)、《申辯篇》(1518)以及去世後發表的《論咒法法》(1556)、《論命運》(1567)等。

  彭波那齊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亞裡士多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反對托馬斯·阿奎那對亞裡士多德主義哲學的註釋,主張恢復亞裡士多德主義的本來面目,比較傾向於亞裡士多德哲學的唯物主義方面。彭波那齊論證瞭思維與物質、感官有不可分的聯系的唯物主義原理,肯定感覺是周圍的物體作用於人的感官而產生的,並認為物質世界和上帝沒有任何關系,它的發展服從於自然的規律。彭波那齊駁斥瞭關於靈魂不死的神學教條,指出按照亞裡士多德的理論,個人的靈魂並非不死;他認為人的靈魂不能離開人的肉體而單獨存在,人的肉體會死,人的靈魂也會死,不存在所有人共有的不死的靈魂。靈魂不死是無法用理性來證明的。他否定教會所宣揚的人死後靈魂得救或受懲罰的說法,認為人的道德行為並不需要以靈魂不死來保證。他認為,人類存在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活動;美德的報償是美德本身,美德就是幸福;惡的懲罰是惡本身,行惡的人一切都是苦惱。彭波那齊對神學教條的駁斥,為反對中世紀基督教禁欲主義的倫理道德觀念作出瞭貢獻。他在對基督教的批判中還指出,教會是立法者為瞭控制人民而設立的,奇跡是神甫們的鬼話,利用人們的不正常幻想。

  彭波那齊在宣傳唯物主義觀點時,采用瞭二重真理說的形式,他既強調人的認識和道德對於宗教信仰的獨立性,同時宣稱靈魂不死可以作為信仰被承認。彭波那齊由於他的唯物主義和反宗教的傾向而受到天主教會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