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伊斯蘭教神學傢、宗教與社會改革傢。出生於下埃及的農民傢庭,受過正統的宗教教育。1866年到開羅,人愛資哈爾大學學習和任教直至1880年。1871年結識近代泛伊斯蘭主義創始人加馬魯丁·阿富汗尼,受其思想影響,研究瞭中世紀哲學及當時東西方政治等問題。1882年因參與阿拉比·巴夏(約1839~1911)領導的起義,事敗後亡命國外。1884年到巴黎協助阿富汗尼創立“堅柄”協會,並創辦同名刊物。後在貝魯特從事教育和伊斯蘭教、阿拉伯文研究。1888年重返埃及,在愛愛資哈爾大學任教。1895年起兼任大學教務委員會委員。1889年被住命為埃及大穆夫提(伊斯蘭教法詮釋官),直至1905年去世。主要哲學著作有《伊斯蘭教哲學》。

  阿佈杜的哲學觀點與宗教觀念緊密相聯。他認為自然界是一種實在,事物皆有因果聯系和發展變化,但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存在的最終原因是真主。他主張人有意志自由,但又承認真主在總體原則上安排瞭世上萬物的進程;提倡運用理智,認為人的理性可以認識事物和現象的次要性質,但不能認識事物和現象的本質。阿佈杜一方面主張宗教與科學合作,用伊斯蘭教基本原則去融合當時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對宗教教育與阿拉伯文進行必要的改革;另一方面,又提倡伊斯蘭教反璞歸真,在智力和政治上同時復興,用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道德體系去教育人民,並號召人民要有事業上的進取精神。在政治上,力圖改革伊斯蘭教以適應現代生活的要求。阿佈杜對推動埃及伊斯蘭教的改革運動和促進本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過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