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墨傢學派的著作總集。《漢書·藝文志》記載,《墨子》原有71篇,而流傳至今的僅15卷53篇,佚失18篇。學術界一般認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後學在不同時期記述編纂而成,反映瞭前期墨傢和後期墨傢的思想。

  今本《墨子》可分為5部分:①《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等7篇。過去有人認為是墨子自著,但內容比較膚淺,且《親士》、《所染》又談及墨子身後之事,不可能為他所自著。另《修身》、《《新士》篇雜有儒傢、道傢之言,故有人認為連同《所染》均為偽托之作。也有人認為《修身》等篇所用詞語雖與儒傢相連,但思想觀點不同,主張這7篇為墨傢後學的作品,寫作年代較晚。

  ② 《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24篇,是研究前期墨傢思想的主要資料。它們各有上、中、下3篇而內容基本相同。清代學者俞樾認為:“墨子死而墨分為三”,“相裡、相夫、鄧陵三傢相傳之本不同,後人合以成書。故一篇而有三”。其中《非儒》篇行文沒有用“子墨子言曰”開頭,不是墨子言論的直接記錄。文中對儒傢的激烈批評,反映瞭儒墨對立鬥爭中墨傢後學的思想觀點。

  ③ 《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為《墨辯》,亦稱《墨經》。關於這6篇的作者和年代說法不一。當前學術界多認為是後期墨傢的作品。這6篇著重討論的是認識論、邏輯學和自然科學問題,拋棄瞭天志、明鬼等前期墨傢的觀點,表明後期墨傢的思想有瞭重大的進步和發展。

  ④ 《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等5篇,記述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裁類似儒傢的《論語》。

  ⑤ 從《備城門》至《雜守》的11篇,專門討論防禦戰術和制作守城。其中有墨子和弟子禽滑釐的對話,可能是墨傢師徒傳授這方面知識的記載。有些篇章如《號令》、《雜守》等,雜有漢代官名以及漢代的刑法制度,可能是漢代人所編撰。

  今本《墨子》為漢代劉向所校定,著於《別錄》。劉歆《七略》與班固《漢書·藝文志》均據此。晉惠帝時,魯勝曾作《墨辯註》,早已失傳,僅存其《敘》。清代乾、嘉至道光初年,墨學研究逐漸復興,至清末而大為盛行,對《墨子》全書加以校訂、註釋的,有畢沅的《墨子註》,汪中的《墨子表徵》,孫詒讓的《墨子閑詁》。後者匯集瞭清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墨子》還有清刻本、國學基本叢書本和《諸子集成》本等。吳毓江的《墨子校註》在校勘方面改正瞭《墨子閑詁》的一些錯誤。闡揚墨學的著作,有梁啟超的《墨子學案》,陳柱的《墨學十論》,方授楚的《墨學源流》等。(見彩圖)

墨子(約公元前476~約前390) 中國歷史博物館提供

《墨子》(清光緒湖北崇文書局刻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藏

  《墨子》一書是研究墨傢學派的可靠資料。它揭示瞭前期墨傢“尚力”、“非命”與“天志”、“明鬼”的思想矛盾,闡明瞭以“眾之耳目之實”為認識來源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及其“兼以易別”的社會觀,反映瞭後期墨傢在認識論、邏輯和自然科學方面的重大貢獻。它在中國哲學史和邏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