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傢王弼的著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老子》註之一。《老子》分“道”、“德”兩篇,道教徒稱之為“道德經”,是魏晉玄學理論所憑藉的基本思想資料,其中自然無為、有生於無、反本守母等思想是玄學傢們最感興趣和經常討論的問題,因此後人稱玄學為“祖述老莊”。魏正始年間(240~249),玄論始盛,當時名士如何晏、王弼、鐘會、夏侯玄等,都註重研究老子之學。相傳何晏曾註《老子》,後因見王弼所註“精奇”,而己意“多所短”,於是不再作註,而改寫為《道》、《德》二論論。唐代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說:自河上公《老子章句》以後,“談論者莫不宗尚玄言,唯王輔嗣妙得虛無之旨”。因此,魏晉時期玄學傢所註《老子道德經》雖多,而流傳至今隻有王弼註本最為完整。

  王弼在註中著重發揮瞭玄學貴無論“以無為本”、“崇本以舉其末、“守母以存其子”、“靜必為躁君”、“以寡統眾”、“因物之性”等思想,對《老子》思想多有發展和改造。它是研究王弼思想,瞭解魏晉玄學思潮,特別是玄學初起時與老子思想關系的重要著作。

  王弼《老子道德經註》現存最早版本相傳為明華亭張之象刻本,但今流傳的清浙江書局翻刻本,實際上已據清武英殿刻本作瞭部分校訂,非張之象原本。明刻《道藏》中的《道德真經註》較接近張之象原本,但訛誤很多。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瞭樓宇烈著的《王弼集校釋》,其中所收《老子道德經註》對王弼註文作瞭詳細校勘,便於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