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中國先秦時代的哲學傢,道傢學派創始人。

  老子考證 關於老子的姓字,歷來說法不一。《莊子》稱他為老聃,書中的內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天運》、《田子方》、《知北遊》等都把老子視為前輩,這是戰國中晚期道傢學派筆下的老子。秦漢之際成書的《禮記》中《曾子問》篇也把老子視為與孔子同時代的知禮守禮的長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大體上把老子描寫為道傢,其中攙入老萊子和太史儋兩個名字。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解釋說,“於周則老子”,“於楚老萊子”,可見老子和老萊子是兩人。至於太史儋,司馬遷說:自老子死後百二十九年,有周太史儋見秦獻公雲雲。清代到近代學者汪中、梁啟超等把老子世系同太史儋聯系起來研究,認為老子就是太史儋,戰國時人,是《老子》的作者。也有學者認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為聃,故稱老聃。他們提出,《莊子·天下》曾綜述關於老聃的學說,《呂氏春秋·不二》也稱“老聃貴柔”,名字與思想一致,故老聃就是老子。但是《老子》書中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傳說中孔子問禮於老聃有矛盾(見彩圖);《老子》書裡有些詞句不可能出現在春秋時期,如“萬乘之主”,當時並沒有萬乘的大國,也不見於戰國以前的著作;另有一些文字也存在類似情況。所以,《老子》書是否為老聃所作也有疑問。當今學術界不少人認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於春秋末年,《老子》一書卻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但探討老子哲學,隻能以《老子》一書為依據。

老子(相傳春秋末期) 唐代吳道子作

《老子》帛書殘片 1973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

孔子問禮老子圖 選自明代《聖跡圖》,山東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員會提供

  哲學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當前學術界對老子“道”的理解,有較多的分歧。一種意見認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精神性實體,《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這裡恍惚的“道”就是觀念,或說是超時空的絕對理念。又如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這裡的“道”也是先天地而生的世界萬物的本原,是無形無聲、獨立於整個自然界之外而永遠不變的絕對精神。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裡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二者都是虛無的本體或精神的實體,從而表現出客觀唯心主義的宇宙觀。另一種意見認為,老子的“道”在哲學上不反映唯心論,因為“道”是“有象”“有物”的,《老子》的“道生一”等於《淮南子·天文訓》的“道始於一”,“一”是“道”相對於個別事物的一種稱謂。此外,還有人認為老子的哲學思想是矛盾的,既有唯心主義的一面,也有唯物主義的一面,總體上可歸結為客觀唯心主義。

  樸素辯證法思想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結的。他認為,沒有“有”,就無所謂“無”;沒有“難”,就無所謂“易”;沒有“長”,就無所謂“短”。所以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瞭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認為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滿,破舊反能新鮮,少取反能多得。老子雖講對立面的同一性,但不講對立面的鬥爭。他反復強調“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是以實際行動去解決矛盾,而是極力保持現狀,回避矛盾的急劇轉化。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並指出:一個好的軍人不會耀武揚威,一個善於打仗的人不會暴躁發怒,一個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會跟敵人硬拼。還要註意“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戰略上,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於它。他還舉例說明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一類,從樹木強大會折斷,推斷出軍隊強大就會覆滅。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認識論 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先驗論。他還宣揚“滌除玄覽”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啟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此,他公開主張實行愚民政策,要求做到“常使民無知無欲”。

  社會歷史觀 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從而,向往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認為在這種社會中人民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表現出復古倒退的消極思想。

  對中國哲學的影響 老子在宇宙觀上擺脫天神的主宰,首先提出瞭“道”這一最高的哲學概念,以“道”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對於歷代的思想傢曾發生過深刻的影響:①戰國末年的韓非,利用並改造瞭老子關於“道”的學說,認為“道”是萬事萬物的總法則。戰國時期形成到漢初盛行的道傢學派的黃老之學,也利用老子的“道”締造自己的學說體系。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經法·道法》說:“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將“道”和法傢思想直接聯系起來。導源於老子的黃老自然主義對無神論思想產生瞭很大的影響。漢武帝時,楊王孫學黃老之術,認為“死者,終生之化”,人死,“其屍塊然獨處”,反對人死有知的觀點,主張裸葬。東漢唯物主義者王充著《論衡》,亦取道傢自然之說,認為天道自然無為。其《薄葬篇》闡述瞭“死人無知,厚葬無益”的道理。

  ② 老子對道教哲學影響深遠。東漢時,道教形成,五鬥米道規定信徒誦習《老子》五千文。《老子》書原有“長生久視之道”,河上公《老子章句》著重宣揚“自然長生之道”。《老子想爾註》亦言“不知長生之道,身皆屍行耳”。練形長生,成為道教哲學的中心思想。

  ③魏晉玄學盛行時,《老子》為三玄之一,何晏作《道德論》,王弼撰《老子註》,發揮唯心主義本體論。

  ④ 老子對後世儒傢也有很大影響,宋儒胡安國說:老氏五千言,如我無事,我好靜,我有三寶之說,亦皆至論也。朱熹說:張子房深於老子之學,揚子雲作《太玄》,亦自老莊中來,程大昌著《易老通言》,以為老莊之書,言微趣深,助發道秘,尤為精要,茍能博取,當大有補。

  ⑤ 老子對革新、改良派也有相當影響,宋代王安石平生最喜讀《老子》,曾作《老子註》。清代思想傢魏源作《老子本義》,在《論老子》中說“《老子》,救世書也。”嚴復曾評點《老子》,指出“中國未嘗有民主之制”,反復強調“《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認為《老子》第八十章所描述的,就是“古小國民主之治”。

  2000多年來,對老子哲學歷代有各種各樣的解說和註評,有的接近原著本義,有的不拘原著,肆意發揮。老子哲學作為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遺產,它在哲學、政治、人生諸方面,都曾發生過積極的或消極的重大影響。(見彩圖)

《老子》(明刻本) 北京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