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S.柯日佈斯基

  原籍為波蘭的美國哲學傢,普通語義學的創始人。1879年7月3日生於華沙一個波蘭貴族傢庭,曾襲伯爵。早年在華沙綜合工藝學院學化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波蘭大公參謀部服役。1916年作為俄軍炮兵專傢去美國。。1920年再度去美,從事著述。1938年創辦普通語義學研究所,自任所長,主講普通語義學。1940年入美國籍。1950年3月1日死於康涅狄格州。他的主要著作有:《人類的成年時期:人類管理的科學和技術》(1921)、《科學和健全精神:非亞裡士多德體系和普通語義學入門》(1933)。

  柯日佈斯基認為,“人是時間的連接體”,人不同於動植物的特點是有語言,能連接時間,並把經驗代代相傳,創造出全部人類文化成果。他把人能連接時間這一特點誇大為人的本質特點。在《科學和健全精神:非亞裡士多德體系和普通語義學入門》一書中,他批判語言舊傳統,提出其普通語義學理論,認為它可以“保護個人不上當受騙和自欺欺人”。他提出瞭3個原理:①非等同原理,即世上沒有各方面完全等同的兩物,而且由於變動不居,一物本身也不等同。②非全原理,即任何一物均有無數特點,非人所能說完全。③自身反映原理。即表達事物的語言,表達這語言的語言,表達這語言的語言的語言,等等。表達離事物愈遠,價值就愈小。他聲稱人們一旦掌握瞭這三條“科學”原理,就有瞭“健全精神”。

  柯日佈斯基還強調“一物無論說它是什麼,它都不是”。因為凡物均變化不定,而凡是所說又均屬語言范圍,不屬客體范圍。在他看來,詞表達物而不等同於物。例如“狗”這個類名詞,隻表示所有的狗都相同,而實在的狗是各不相同的,它們各有無窮特點。因此,聽人說“狗”,不可貿然接觸“實在的狗”。他進而否認語言有助於認識事物,認為它隻能作為面向實際的“向導”。如有人指著椅子說“請坐”,就不可即坐,因為實在的椅子可能是壞的。他認為這樣便能防止受語言之害。實質上,他所否認的是概念的本質規定性及其反映的客觀內容,割裂瞭個別與一般之間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