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論著之一。內容主要講佛教徒修持的道路和方法。成書於西元2世紀左右。作者優波底沙(約1~2 世紀)被尊稱為“阿羅漢”。本書的巴厘文原本及僧伽羅文譯本已在斯裡蘭卡發現,1963年刊佈。漢文譯本系扶南國(今柬埔寨)沙門僧伽婆羅於中國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四年(505)在占雲館譯出,共12卷12品,歷代各版漢文大藏經均收錄。此外,中國還有藏文譯本。在本書的各品中,分別論述佛教教理的戒、定、慧三學的重要涵義,闡明戒律是學習佛法的階梯,要人們持戒攝心,以防止身、口口、意所作的惡業,認為通過禪定修習,澄心靜慮,排除妄念,即可獲得智慧。慧是嚴謹持戒,勤修禪定的結果,起通達事理,決斷疑念,破除迷惑,證悟真理的作用。本書基本上是對佛教典籍律、經、論三藏要義的總述,其中心哲學思想是“樂離縛,離無明”;通過戒、定、慧三學的修持,求得自我解脫,達到涅槃境界。公元5世紀時,佛音所著的《清凈道論》,內容和形式都和本書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