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為世界的最後本原,故稱之為道傢。創始人為老子,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關尹、莊周、彭蒙、田駢等。道傢的著作,除《老子》、《莊子》之外,還有《管子》中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諸篇,漢初的《淮南子》、晉人的《列子》以及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經法》、《道原》、《稱》、《十六經》等。

  基本思想 司馬談評論道傢學派時說:“其術以虛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論六傢之要指》)。這一學派在哲學上以虛無無形的“道”為世界的根本,以柔弱因循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張實行無為而治,認為隻有無為才能無不為。由於對“道”與無為思想的理解不同,道傢內部又形成瞭老莊學與黃老學兩大不同派別。前者的思想以《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後者的思想則以《管子》中的《心術》、《內業》等4篇和《經法》、《十六經》等4篇以及《淮南子》為代表。

  “道”本原論 道傢學派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把“道”當作世界的本原,並提出瞭一個以“道”為中心的宇宙本體論哲學。這是道傢哲學最主要的思想。《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天下萬物都來自道,“道”是世界的根本,世界萬物從“道”產生,最後又回復到“道”,而“道”自身則是永恒存在的。關於“道”,老子曾作過多種解釋,大致有3方面的涵義:①道為無形無象的“無”;②道是普遍法則;③道為混成之物。前兩個涵義表明“道”的客觀唯心主義意義,後一涵義又表明其唯物主義傾向。這種現象是老子哲學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傢學派在爾後的發展中產生分化的根本原因。

  貴柔學說 這是道傢哲學的另外一個重要思想。《老子》說:“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認為柔弱是“道”的作用,以此老子強調柔弱勝剛強,並提出瞭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及以少勝多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策略原則。

  道傢在政治上主張實行無為而治,反對當時進步的尚賢政治,甚至反對社會的一切文明制度,主張實行愚民政策,向往回復到無文化的所謂“純樸”的原始社會,反映瞭消極的思想情緒。

  發展和分化 到戰國中期,道傢開始發生分化。

  莊子學說 莊子繼承瞭老子的“虛無”思想,認為“道”是“虛無”的實體,能生成天地與萬物。《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要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把道視為無形無象的“無”,認為它超越於感覺,不能用言語名稱來稱謂;甚至道也不能稱之為“無”,無總是對有而言的,是相對的,道應當是“無無”。莊子還把老子的辯證法思想,發展成為相對主義的詭辯論。老子強調對立面的互相依存與轉化的統一關系,莊子則歪典瞭對立面的依存與轉化的矛盾統一性,把事物的相對性加以絕對化,從而否定瞭事物質的規定性,得出瞭“萬物一齊”的相對主義的詭辯結論。莊子哲學的最後歸宿,是為瞭達到人生逍遙的目的,遊心於物外,不為世俗所累。“上與造物者遊”,而又“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這種哲學思想失去瞭進取精神,反映瞭戰國時期一部分人的消極沒落思想情緒。

  黃老之學 黃老學是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從老子學說中分化出來的一個道傢學派。齊宣王時(前320~前302在位),黃老學就已盛行於世。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傢》記載說:“宣王喜文學遊說之上,自如騶衍、淳於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其中田駢、接子、慎到、環淵等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現存《管子》書中的《內業》、《白心》、《心術》上、《心術》下4篇,很可能是稷下黃老學者的著作。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4種古佚書──《經法》、《稱》、《道原》、《十六經》,與《管子》中的4篇思想相近,當為戰國中期或戰國後期的黃老學著作。黃老學的最盛時期在西漢初年。當時社會初定,國傢需要安寧,經濟需要恢復與發展,人民需要休養生息。黃老學適應社會的需要,主張無為而治,得到漢初統治者的重視。漢文帝、景帝、竇太後等都以黃老學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著名的學者司馬談亦推崇“黃老之術”。淮南王劉安主持編纂的《淮南子》一書,是漢初黃老學的理論總結。黃老學的思想特點是:①在政治上,繼承瞭道傢的無為政治,同時又吸取瞭儒傢的禮義仁愛的思想、名傢的形名思想、法傢的法治思想等,從而融合瞭道傢與儒、墨、名、法諸傢的學說。所以司馬談在《論六傢之要指》中稱道傢“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因此黃老學的無為政治,已經大不相同於老莊所主張的無所作為的思想。黃老學強調的無為大多是指去掉機詐巧偽,因循自然,拋棄瞭老莊的消極思想,在政治上具有瞭積極進取的精神,反映瞭當時一部分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

  ②在哲學上,黃老學派內部思想比較復雜,一般說來,它們都吸取和改造瞭老子關於“道”的學說。屬於稷下黃老學思想的《內業》、《白心》、《心術》上、《心術》下和《淮南子》中的《原道訓》與《精神訓》等著作,都具有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例如,《管子·內業》發揮瞭老子哲學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瞭精氣的學說。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把“精”視為一種精微的氣即精氣,認為天下萬物是這種氣產生的,氣是世界的本原。這是一種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學說。《淮南子·原道訓》則提出道“含陰陽”的思想,視“道”為陰陽二氣的統一物,對老子的“道”也做瞭唯物主義的解釋。但是由於黃老學是從老子哲學中分化出來的,所以它受老子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很深。有的黃老學者仍然把道看作是“虛無”的實體,如古佚書《道原》說:“恒無之初,迥同大虛”,《淮南子·天文訓》說:“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二者把宇宙的本原“道”看作是虛無的。

  影響 道傢不僅是先秦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學派,而且影響到整個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道傢哲學有時被一些非官方儒學的重要人物改造與繼承,如漢代的揚雄、桓譚、王充等;有時為官方儒學所吸取,如宋明理學;曾經一度成為官方哲學或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潮,如漢初的黃老學和魏晉玄學。此外,道傢哲學還深深地影響到中國的道教與佛教兩大宗教思想的發展。道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奉《道德經》為道教的基本經典,奉《莊子》為《南華真經》,並且用老莊的哲學來論證道教的神仙學,建立瞭道教的宗教哲學體系。漢代與魏晉時期的佛教,也往往援用道傢的思想來解釋印度的佛經。兩晉時期的佛教般若學,則更是佛玄結合的產物。道傢的哲學思想,對中國歷史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都產生過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