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醫傢、詩畫傢。字安道。昆山(今屬江蘇省)人。博覽群書,悉心鑽研,從朱丹溪學醫。以其精良醫技於明洪武(1368~1398)初任秦王府良醫正。對仲景學說以及劉河間、李東垣學術思想等都有所發揮,不拘泥於一傢之言。他的學術思想集中反映於其著作《醫經溯洄集》(1368)中,此書集王氏醫學論文21篇,內容包括《內經》研究、《傷寒論》考證以及對李東垣等學術的探討,流傳甚廣。他在“傷寒立法考”一文中,明確提出應區別傷寒和溫病;他認為溫病“感天地惡毒異氣”,“溫暑及及時行寒疫、溫瘧、風溫、溫毒、溫疫等,決不可以傷寒六經諸病為通治”,並主張外感傷寒宗仲景之法,而溫熱病則以清裡熱為主,為後世溫病學派和溫病學理論的先驅人物之一,他對傷寒學說的發展曾遭到尊古派的抨擊。

  據載王履尚撰有《百病鉤玄》20卷、《醫韻統》100卷,均佚。有學者認為,後人徐春甫所撰《古今醫統》100卷,即王履上述兩部巨著略加改韻歸類增損而成。王履論著尚有不當之處,如書中對“真中風”“類中風”的區分,後人多持異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