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機體中流動著的血液,在血管內或心臟內凝結或血液中某些成分發生粘集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凝塊稱血栓。正常情況下,心血管的血液維持流動狀態,這是因為血液內的凝血和抗凝血兩個過程處於動態平衡。血液中的凝血因數不斷被啟動,同時,已啟動的凝血因數又不斷滅活或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所吞噬,隻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有血栓形成的可能。血栓形成對機體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機體受損傷時,血管破裂,發生出血,如果破裂的血管不大,出血會自動停止,這主要就是在血管破裂處有血栓形成,將血血管封閉的緣故。但有時血栓形成對機體是有害的。如有病變的血管內或心瓣膜上形成血栓,就會影響局部血液的正常供應,造成細胞組織器官的變性、萎縮甚或壞死。形成的血栓也會全部或部分地脫落,脫落的血栓稱為栓子。栓子隨血液漂流,若堵塞在重要的器官(如腦、心等)血管內可引起癥狀,甚至死亡(見栓塞、梗死)。

  血栓形成的機理 血栓形成的條件主要有:①內皮細胞損傷。是最重要的條件,這多見於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高膽固醇血癥、細菌毒素作用、免疫損傷及外傷、炎癥等情況下,內皮細胞受損傷或脫落後,血液乃直接與內皮細胞下結締組織接觸,血栓形成機制得以啟動。②血液流態的改變。血流緩慢(如靜脈曲張時)或渦流(如動脈瘤時)常易促使血栓形成,因為血流變緩或渦流可使血小板有更多的機會與內皮細胞接觸;這些血流改變使肝臟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機會減少;渦流可損傷內皮細胞和血液內的有形成分;血流緩慢及渦流又使血栓有可能不斷增大。③血液本身的改變。腎病綜合征、糖尿病、心力衰竭、伴心房纖顫的風濕性心臟病、大面積燒傷、大手術後、產後、晚期妊娠、惡性腫瘤全身播散、長期臥床、長期使用雌激素等情況,常導致血液容易凝固,這稱為高凝狀態。

  在血栓形成過程中,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往往同時存在,互相聯系,而以其中一、二個因素為主。

  血栓的類型 血栓的形態、組成和大小決定於發生的部位及局部血流速度。血栓可發生於心臟、動脈、靜脈或毛細血管內。典型的血栓表面幹燥、易碎、迂曲狀。根據外形可分為: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粘集而成,通常構成血栓的頭部)、紅色血栓(多在靜脈,由血液凝固而成,組成血栓的尾部)、混合血栓(由紅色血栓及白色血栓混合而成,構成血栓的體部)。附於心血管壁而不阻塞血流者,稱附壁血栓。阻塞血流的血栓,稱阻塞性血栓,多見於管徑較小的血管。發生在動脈系統的血栓與靜脈系統者不盡相同。發生於動脈(包括心臟)者,常始自內皮細胞受損處或血流產生渦流處(如內膜發生病變處或血管分枝處)。血栓起始部灰白色,粘附於血管壁、橫切面上可見暗灰色條紋(聚集的血小板)夾雜在顏色較淡的凝集的纖維蛋白之間。這部分血栓主要為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組成,故稱為白色血栓或粘合血栓。發生在心臟內壁、主動脈內壁或動脈瘤者,因未完全阻塞血流,稱為附壁血栓。若發生於較小動脈,血栓迅速長大,完全阻塞血管腔,則稱為阻塞性血栓。按發生頻率排列,動脈阻塞性血栓,主要見於心冠狀動脈、腦動脈、股動脈、髂動脈、膕動脈、腸系膜動脈等。動脈阻塞性血栓發生後,在其向心的一側發生血液凝固。血栓繼續發展,成為續發的血栓體(混合血栓)和血栓尾(紅色血栓)。

  靜脈血栓幾乎都是阻塞性的,粘附於靜脈壁。靜脈血栓的頭部也是白色血栓,血栓的主體(血栓體)由血小板構成的小梁狀白色血栓部分和紅細胞、纖維蛋白構成的紅色血栓部分層迭相間而成,縱切面上紅白相間(混合血栓)。血栓逐漸增大阻塞血管,血流極度緩慢至停滯,以血液凝固過程為主而形成。血栓尾部含大量紅細胞,故稱紅色血栓或凝固性血栓,在橫切面上,呈暗紅色濕潤凝塊中,雜有紛亂的纖維蛋白細絲。靜脈血栓90%見於下肢靜脈。

  血栓,特別是靜脈血栓,與屍檢時所見的死後凝血塊有時不易鑒別,但死後凝血塊如膠凍狀,有彈性。紅細胞因重力關系,常沉集於血凝塊的一側,另一側無紅細胞而呈淡黃色“雞脂”樣,也不粘附於血管壁。

  在特殊的情況下,白色血栓可發生於心瓣膜,稱贅生物(如細菌性心內膜炎及虛弱性心內膜炎時)。

  在某些疾病,一些器官和組織的小靜脈、微靜脈、毛細血管內,可出現多發的僅在顯微鏡下可見的微血栓,又稱纖維蛋白性血栓(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血栓的結局 血栓發生後,若患者仍存活,可發生下列改變:①血栓部分或全部脫落,形成栓子隨血液流動,造成栓塞。②血栓內的纖維蛋白由纖維蛋白溶酶的作用於纖維蛋白使之溶解。如用血管造影觀察,可見肺內血栓性栓子,在發生後一、二天內,迅速收縮並被溶解。血栓內嗜中性白細胞釋放的溶蛋白酶也使血栓軟化。運動可以加強纖維蛋白的溶解作用。③血栓形成後數日,因脫水、收縮而發生裂隙,同時新生毛細血管及成纖維細胞自血栓邊緣長入血栓內,由於滲出的吞噬細胞的清除作用,血栓逐漸為纖維血管組織所取代,這種過程稱為血栓機化。若內皮細胞長入並襯於血栓裂隙內壁,血流得以通過,稱為血栓再通。

  臨床病理聯系 血栓形成對機體有一定的保護功能,如臨床常見的胃潰瘍出血或肺結核咳血,可由於血栓形成而止血。從另一方面來說,血栓形成對機體是有害的。動脈血栓形成常累及重要器官的動脈,如心冠狀動脈、腦動脈、腸系膜動脈等。血栓形成後若短時不能建立充分的側枝循環,可發生器官的梗塞,如心冠狀動脈血栓可引起心肌梗塞,導致心力衰竭;腦動脈血栓形成可引起腦軟化或出血,導致卒中;腸系膜動脈血栓形成,可引起腸梗塞,導致急腹癥等嚴重後果,甚至危及生命。

  靜脈血栓形成常無癥狀,或產生輕微的血管痙攣及疼痛。如在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下肢肌肉受擠壓時可感疼痛。若使足向足背方向屈曲,以牽拉靜脈也可產生疼痛,這稱為霍曼斯氏征。在阻塞遠端組織可有不同程度的水腫。

  下肢靜脈血栓的最大危險是血栓脫落,隨血流流動,經右心房及心室,終至阻塞於肺動脈。由於脫落血栓大小不同,對機體的影響也不一樣。大的脫落血栓可完全阻塞肺動脈主幹,引起肺動脈栓塞,患者由於急性呼吸衰竭而猝死。較小的脫落血栓,阻塞於肺內肺動脈,若阻塞前肺已有嚴重充血,可發生肺梗塞,患者咳血性痰,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等。如果脫落的血栓很小,並反復阻塞於肺內小肺動脈,可逐漸發生肺動脈高壓,這種情況有時見於妊娠的合並癥(見血液凝固、纖維蛋白溶解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