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周圍血管(常用股動脈、股靜脈)插入特製導管至心臟、大血管及其他周圍血管進行診斷、研究和治療疾病的一門專科技術。

  1929年德國醫生W.福斯曼首次將導管插入血管引向心臟:1930~1941年克萊因、A.F.庫爾南和D.W.理查茲等人應用右心導管技術進行人體心血管生理學研究,以後血管內導管技術發展非常迅速,應用範圍日益廣泛。

  治療性血管內導管技技術 用於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有:用球囊導管解除心瓣膜狹窄(經皮氣囊導管瓣膜成形術),解除冠狀動脈、腎動脈及其他周圍動脈狹窄(經皮血管腔內成形術),以及主動脈內氣囊反搏療法等,另外還可經導管進行血管內旋切術、激光照射以及放置支架等使阻塞的血管再通。心內膜起搏治療需經靜脈插入電極導管,可經導管應用直流電或射頻消蝕(去除病灶)的方法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可經冠狀動脈註射化學消蝕劑治療室性心律失常。又可經導管用鉗夾或套圈取出心、血管腔內的異物。還可應用血管栓塞技術治療動脈導管未閉和動靜脈瘺。用於一些非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有經導管註射膠合劑填塞動脈血管治療各種血管瘤;治療肺或支氣管動脈破裂所致的咯血和胃底動脈出血;填塞肝靜脈側支(如胃底靜脈、食管靜脈)治療門靜脈高壓癥出血、填塞肝動脈或腎動脈使肝或腎腫瘤縮小等。此外,也可經導管局部給藥治療腫瘤或註射血管收縮劑治療出血等。

  診斷性血管內導管技術 可用於各種選擇性心臟、血管造影,血液動力學檢查及監測(如監測中心靜脈壓)、心內電生理檢查和心內膜心肌活體組織檢查等。可用血管內導管技術定向采取局部血標本以研究器官代謝,如分析冠狀靜脈竇血液化學成分以研究心肌代謝、檢測下腔靜脈不同部位的兒茶酚胺以判斷嗜鉻細胞瘤的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