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又稱第二病。主要表現發熱、咽部紅腫及疼痛、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和退疹後皮膚脫屑,也可出現腎炎或風濕熱等併發癥。

  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和帶菌者。一般經飛沫傳染,偶可通過污染食物、衣物等傳播,自發病前24小時至發病的高峰期傳染性最強,還有少數經創傷或產道感染而發病者。人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均敏感,感染後可產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抗菌免疫雖具特異性,但產生緩慢,免疫性不強且持續短暫,所以,患者愈後後可反復被鏈球菌感染;抗毒免疫也有特異性,因各型鏈球菌的紅疹毒素不同(研究證明,鏈球菌產生的紅疹毒素有五種血清型),且各型間無交叉免疫,所以,患者愈後若感染產生不同型紅疹毒素的菌株,可再患猩紅熱。患者以2~8 歲兒童為多;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較多見。1950年以來,由於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猩紅熱病情已明顯減輕,病死率顯著下降,但復發和再感染的病例較前增多,這可能與輕型病例增多、早期應用抗菌治療免疫力產生不足有關。其治療以青黴素為首選,早期用藥後,絕大多數都能很快痊愈。

  病原學 鏈球菌按溶血能力分甲、乙、丙三型,其中隻有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是猩紅熱的病原菌。而甲型和丙型都不能引起猩紅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按其菌體細胞壁 C物質(多糖體抗原)的不同分為A~H、K~T等18個族,自猩紅熱患者咽部或其他局部傷口分離出來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96%為A族,少數為C族及G族;A族鏈球菌又因表面蛋白質抗原M.T.R.S.的不同,分為60餘型,任何一型A族鏈球菌經過特異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噬菌體的作用,變得能產生紅疹毒素時,均可引起猩紅熱。在同一流行地區,猩紅熱可由幾個不同型的A族鏈球菌引起,但常以1~2個型為主,在各地區或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年份中,病原體的主要型別也不同。該菌雖在幹燥條件或一般消毒藥作用下易被消滅,但它在痰、滲出物及動物排泄物中可生存數周,在塵埃中無日光照射時可生存數日。

  臨床表現 A族乙型鏈球菌M抗原能使菌體粘附於咽部粘膜。一般病原體經2~3天的繁殖後即侵入咽峽或扁桃體,引起咽痛,扁桃體充血腫脹,有的有黃白色滲出物,易擦去。細菌產生的紅疹毒素自局部吸收入血循環,病人出現畏寒、發熱、全身不適、腭部粘膜充血並輕度腫脹。病初起時,在腭部可見紅色小出血點即粘膜疹,舌苔白,紅腫的舌乳頭突出於白苔之外,2~3天後,舌面光滑呈牛肉色,乳頭仍突起,稱“草莓舌”;起病24小時內,在全身皮膚充血的基礎上出現針頭大小、稍微隆起的點狀猩紅色皮疹,這是紅疹毒素致皮膚充血水腫及皮膚毛囊周圍充血水腫、上皮細胞增生和白細胞浸潤的結果;嚴重者可有出血疹。皮膚皺褶處如頸部、肘窩、腕部、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常因壓迫、摩擦而引起皮下出血,形成紫紅色線條稱帕斯蒂亞氏線。患者面部充血潮紅,口鼻周圍相對呈現白色,稱口周蒼白。皮疹出現後48小時達高峰。出疹後,熱度迅速下降,第6~7天降至正常。病程第一周末,四肢末端開始呈手套或襪樣脫皮。多為糠屑樣,嚴重者可成片。抗生素使用以來,猩紅熱多為輕型,而高熱、神志不清、頭痛、嘔吐、心肌損害、皮下出血等嚴重中毒型已不易見到;體溫持續高熱,咽部分泌物成片、壞死、潰瘍,並引起中耳炎、鼻竇炎、乳突炎等癥的膿毒型更是罕見。經產道或傷口感染病原菌所致的猩紅熱稱為外科型,其癥狀輕微,皮疹首先出現在傷口周圍,由此遍及全身,而咽部癥狀缺如或不明顯。少數患者於發病2~3周出現蛋白尿、血尿、浮腫及高血壓等急性腎小球腎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等病變。

  診斷 主要依靠典型的皮疹、咽部病變及流行學史;早期診斷須靠特殊皮疹、口周蒼白、草莓舌、帕斯蒂亞氏線等,鼻咽部拭子細菌培養檢出 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或皮膚轉白試驗(在皮疹最明顯處皮內註射0.1ml鏈球菌抗毒素或0.5ml恢復期血清或γ-球蛋白、胎盤球蛋白,經6~12小時後觀察;如果註射處皮膚轉白,即為陽性),對診斷有重要意義;晚期應重視脫屑、腎炎等。

  治療 早期治療可明顯縮短病程,減輕病情,並減少並發癥及疾病的傳播。急性期應臥床休息,飲食要易消化而富於營養,飲水要充足,必要時靜脈補液。最重要的是立即給予足夠劑量的抗生素,應首選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林可黴素等。一般用藥5~7天,重癥者可延長到10天。

  預防 及時隔離患者,防止擴散感染。托幼機構的保育員若為帶菌者,應暫時調離工作並予以青黴素治療,待咽培養陰性後才能恢復工作。另外,改善居住衛生條件,加強室內通風及換氣,對密切接觸者給予藥物預防,也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