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負荷使用引起的肌肉或韌帶的慢性、機械性損傷,主要表現是患處疼痛。這種損傷好發於支配多動或負重關節的肌肉(包括肌腱、腱鞘、筋膜)或維繫這些關節的韌帶,尤其是肌肉或韌帶在骨質上的附著點。因為職業或日常生活的需要而長期、經常地重複某一特定的動作是造成超負荷使用的常見原因。如廚師、瓦工、木工、網球或乒乓球運動員,經常洗滌的傢庭主婦都需要長期、經常地重複旋轉前臂和伸屈手腕的動作。久之,便引起主管這種動作的肌肉群的慢性機械性損傷。表現為肘關節外側疼痛,該處的骨突起((肱骨外上髁)明顯壓痛。不僅工作時痛,而且在做擰毛巾、拖地等日常生活動作時也疼痛,稱為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即一種勞損。又如長期站立向前探身工作的人員如車工、工程制圖人員以及長期搬運重物的工人,其腰、背部的肌肉或韌帶常因超負荷使用而勞損。不正確的讀、寫姿勢,可加重腰、背肌的負擔而引起腰背部勞損。勞損的疼痛給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不會發展成為癱瘓,更不致危及生命。熱敷、其他理療和一般的止痛藥物等都可使疼痛減輕。若停止引起勞損的特定動作或姿勢,還可望完全消除癥狀,但這點常因職業和生活的緣故很難做到,因此徹底治愈也很不容易。

  病因 勞損的病因是超負荷使用引起的慢性機械性損傷,以此區別於扭傷、挫傷等外力作用引起的慢性或急性機械性損傷。但是易發生勞損的部位受到急性或慢性外傷又未完全康復,即開始使用該患處進行工作,則該處就比未受傷者更容易因超負荷使用而發生勞損。若患處有骨刺等老年性變化,或因全身衰弱使患部肌力也隨之減弱,這些都可使一般應力超過瞭在特定情況下的耐受能力,變成使用過度的傷力。因此,沒有完全治愈的急、慢性外傷,骨刺形成,全身衰弱,長期臥床等常構成勞損的前置誘因。

  病理生理和臨床表現 牽拉、摩擦等在一般情況下不致成為引起損傷的機械刺激,若長期、持續或反復地作用於一個恒定部位的肌肉、肌腱、腱鞘、筋膜、關節囊、滑囊等軟組織,機體的反應先是受力組織的肥大和增生。經歷較長時間(數月或數年)後,可引起受力組織的部分斷裂、變性、甚至微小的局灶性壞死。繼而出現充血、水腫,同時有纖維組織增生以為修復。上述變化符合炎癥過程的3大特征,即:變質、滲出和增殖。因此,勞損的實質是一種炎癥。不過,它是由慢性機械性損傷所引起的無菌性炎癥,而不是由細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炎癥的變質和滲出過程使局部的鉀離子、氫離子濃度增高,肽類濃度增高。這些物質都有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的作用。炎癥的增殖過程導致結締組織增生,可使行經炎癥區域的神經血管束受到卡壓,這是引起疼痛的另一個原因,也是用手術松解這種卡壓以解除疼痛的病理解剖基礎。

  基於上述,各種勞損都有患處的疼痛、壓痛和功能障礙。此外,特定部位的勞損還可出現一些特殊的表現。如膝關節勞損時滑膜的損傷性炎癥可使滲出物積聚在關節腔內,出現關節積液。又如手指屈肌腱在腱鞘內長期、反復的滑動和摩擦引起勞損後,過度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使肌腱局部膨大,而腱鞘則局部增厚、變窄。於是肌腱在腱鞘內的活動受阻,強行通過時出現彈撥感,並使疼痛加重。這就是狹窄性腱鞘炎俗稱“彈響指”。

  治療原則 包括以下幾點:①限制或停止致傷動作,使局部得到休息。必要時更換工種。②局部註射醋酸氫化潑尼松或其同類藥物以抑制人體的炎癥反應,促使炎癥消退。③對癥止痛。可用中、西藥物,針灸,理療等。④手術治療。僅適用於某些特定的勞損,如狹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等。⑤合理的肌肉功能鍛煉。如腰背部勞損時,通過腰、背部肌肉的鍛煉以主動增強肌力,這比以上幾項治療更為重要。

  預後 經上述治療後癥狀多可減輕或消失。但若因職業、工作或生活的緣故不能完全擺脫引起勞損的動作或姿勢則難痊愈。但除局部疼痛妨礙工作和生活外,無其他嚴重後果。

  腰部和背部勞損 肱骨外上髁炎、狹窄性腱鞘炎、創傷性滑膜炎等本質都是勞損,腰背部肌肉和筋膜的勞損(腰肌勞損、背肌勞損),棘上韌帶勞損(又稱棘上韌帶炎)和棘間韌帶勞損病因相同,臨床表現相似,且常同時存在,故統稱為腰背部勞損。是最常見的勞損。

  脊柱支撐著直立的人體,由24塊椎骨和骶骨、尾骨組成。椎骨之間有關節連接,因此人的軀幹可以向前、後、左、右各個方向彎曲和旋轉。骶棘肌在脊柱的後面,縱列於棘突的兩側,起自骶骨背面和髂骨的後部,向上跨越腰、胸、頸各段脊柱,以一系列的肌束止於椎骨、肋骨和枕骨。兩側同時收縮則起挺伸脊柱和仰頭的作用,是使人體保持直立姿勢的主要肌肉。棘上韌帶附於各棘突的後方;棘間韌帶在各棘突之間將它們拉緊,與棘上韌帶共同限制脊柱的過度前彎。

  工作和生活中,無論是彎腰搬運重物,站立操縱車床,還是伏案讀書寫字,頭部和脊柱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向前彎曲或傾斜。此時,人體依靠骶棘肌收縮的主動做功和棘上、棘間韌帶被前彎的脊柱拉緊後所被動產生的張力來對抗重力的作用,保持這種姿勢。否則,重力的作用將使脊柱不斷向前彎曲和傾斜,直至雙手扶地為止。人每天都要直立工作,因此,這種與重力的對抗是長期的、反復的。其中負擔最重的是腰部後面的肌肉、筋膜和韌帶;其次是背部。這就是腰、背部的肌肉和棘上、棘間韌帶容易發生勞損的原因。若腰背部肌肉受過外傷(如扭傷)未愈,其主動收縮的力量減弱,於是對抗重力以維持姿勢的工作勢必會更多地轉嫁到韌帶的身上,使韌帶因超負荷使用,導致勞損的機會增加。全身衰弱者或長期臥床後,全身的肌肉,包括腰、背部肌肉的力量減弱,也容易發生腰背部肌肉和韌帶的勞損。相反,合理的體育鍛煉使腰、背部的肌力增強後,不僅肌肉本身的抗傷能力增強,還可使韌帶承受的張力減小。因此,合理的體育鍛煉,特別是增強腰、背肌肉力量的訓練,能夠預防和治療腰背部的勞損。其病理生理基礎即在於此。

  腰、背部勞損所引起的疼痛,位於腰背部,一般不劇烈。工作、勞累後加重,充分休息後減輕。彎腰勞動或伏案讀寫後加重,甚至不能彎腰工作,而脊柱後伸的姿勢,如伸懶腰,坐位時上身後仰倚在椅背上等動作可使疼痛減輕。檢查時可在一側或兩側的肌肉中,椎骨的橫突或髂骨嵴的後部等肌肉附於骨質處找到壓痛點。棘上或棘間韌帶勞損者,可在棘突或棘突之間(均在後背正中線上)找到壓痛點。有時還可觸到有壓痛的小硬結。既往的外傷史或骨質增生(骨刺)是勞損可能的誘因。確診前,應註意與脊柱骨折、結核、腎結石、慢性盆腔炎(女性)、慢性前列腺炎(男性)等疾病引起的腰背部疼痛相鑒別。

  前述勞損的一般治療原則均適用於腰背部肌肉和韌帶的勞損。鍛煉腰背部肌肉以增強其肌力,對腰、背部勞損的治療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還要註意勞逸結合,增強全身體質,對腰背部的急性外傷要及時治療。對青少年應從小註意糾正不正確的姿勢,以避免不良姿勢給肌肉、韌帶帶來的超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