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神經通過腕管至手部時受嵌壓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經癥狀,表現為手指的疼痛、燒灼感或麻刺樣異常感覺。臨床上較多見。

  解剖基礎 腕管的底為腕骨,共8塊,排成近側及遠側兩列,每列各4塊,近側列自橈側至尺側依次為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遠側列自橈側至尺側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8塊腕骨間借韌帶相連成為一體,背側面隆突,掌側面凹陷,即腕骨溝。腕骨溝的橈側由舟骨結節和大多角角骨結節合成橈側隆起,尺側由豌豆骨和鉤骨共同構成尺隆起。腕橫韌帶為寬廣的致密腱性組織,它起於大多角骨嵴和舟骨結節,止於豌豆骨和鉤骨鉤部。厚為1~2mm,寬22~32mm。腕橫韌帶與腕骨溝構成骨纖維性的隧道──腕管。其中有正中神經,拇長屈肌腱及所有指淺、深屈肌腱通過。腕管橫斷面呈略圓的三角形,三角尖朝向橈側,底面向尺側。

  病因 發病例中,女性多於男性,男女之比約為1:6(中國資料男女之比為1:3)。發病可能與內分泌有關。在女性病人,發病常在月經來潮或月經過後,妊娠期癥狀加重。此外腕管內囊腫、脂肪瘤、類風濕性腱鞘炎、結核性腱鞘炎、屈肌腱肌腹異常、陳舊性科利斯氏骨折畸形愈合等可改變腕管容量,慢性勞損可使韌帶增厚,均能引起腕管綜合征。

  癥狀 患手疼痛,感覺異常,麻木,以食、中指(尤其是中指)為顯。常向肘肩部放射。夜間癥狀加重,其原因可能是睡眠時二氧化碳瀦留,血管擴張,靜脈瘀血,局部水腫和肌肉活動減少。晨起時常感麻木,大魚際肌無力,手指發脹、麻木,不靈活,甚至不能扣鈕扣。但在白天這些癥狀逐漸減輕,手指活動恢復正常。但若反復進行手工勞動或手部握拳,癥狀又會出現。病期較久時則出現大魚際肌萎縮,運動無力。

  診斷 依據為:①腕掌側正中局部壓痛,偶有向食、中指放射的麻木感。手指作屈伸活動時,偶在腕掌側觸及邊緣不清的隆起物,隆起物或可隨肌腱而移動。②腕掌屈試驗(極度屈腕30~60秒後出現或加重手指麻木)陽性。③止血帶試驗,將血壓計氣袖充氣,使壓力超過收縮壓,60秒後手部出現疼痛,10分鐘內出現感覺障礙。④蒂內爾氏征(用手指叩擊腕掌部,出現沿正中神經分佈區傳導的蟻行感)在60%患者為陽性。⑤肌電圖檢查發現傳導速度減慢。

  治療 分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類。

  早期向腕管內註射氫化可的松、強的松龍等作封閉療法後,大部分病例能緩解或得到治愈。上述保守治療無效,病期較長,有占位性病變者,宜早期手術。術中切開腕橫韌帶,若神經有硬韌變性,則需作神經束間松解術。即切開神經外膜,切除神經束間纖維組織;若腕橫韌帶增厚,則需作部分韌帶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