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體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結膜炎癥。是致盲的常見眼病。其臨床特點為眼瞼和穹窿結膜充血、乳頭增生和濾泡形成,穹窿組織模糊不清,晚期形成瘢痕;角膜有垂簾狀血管翳、潰瘍,最後形成瘢痕;其常見和嚴重的併發癥為瞼內翻倒睫,可致角膜潰瘍,最後導致失明。

  病因和病理 沙眼衣原體是1955年由中國湯飛凡用雞胚接種連續傳代培養的方法首次分離出來的,他用培養出的病原體接種於猴及志願者的眼,均引引起典型沙眼。經進一步研究證明它具有RNA和DNA及一定的酶,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具有細胞膜及壁等,這些都不符合病毒應有的性質,現在把它列於病毒和細菌之間,稱為衣原體。從抗原性上分為15型,而流行地區沙眼由A、B、C或Ba型所致。

  沙眼衣原體雖僅侵及眼瞼和穹窿結膜的上皮細胞,但其病理改變可累及結膜下組織和瞼板以及角膜、淚器。病初,表層上皮細胞變性、脫落,其下組織增生,使上皮粗糙不平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在上皮下浸潤形成乳頭,並局限性聚集形成濾泡,以後變性、壞死、血管增生、結締組織形成瘢痕。瞼板也可有淋巴細胞浸潤而肥厚並伴有結締組織增生使之變形。與此同時角膜上緣的血管逐漸自上而下地向透明的角膜伸展,其前端可有細胞浸潤。形成血管翳,逐漸佈滿全角膜,稱為全血管翳,影響視力。

  臨床表現 沙眼起病多為急性或亞急性。潛伏期5~12天。雙眼受累。自覺癥狀可不明顯或有異物感、羞明、流淚和粘性分泌物,視力逐漸減退。臨床檢查可見:眼瞼腫脹,瞼和穹窿結膜充血、肥厚、組織模糊不清,乳頭、濾泡增生,角膜上方可見血管翳。數周後在瞼和穹窿部結膜上可見線狀、網狀或片狀瘢痕。反復感染即轉為慢性結膜炎,癥狀緩解而瞼和穹窿部結膜仍有活動病變,可見乳頭和濾泡。濾泡大小不等,排列不齊且不透明,破裂後有膠狀物流出。角膜血管翳逐漸自上而下地呈垂簾狀伸展。沙眼病程緩慢,可持續數年甚至十數年。且可重復感染。

  診斷 主要依據臨床檢查,瞼結膜和穹窿組織模糊不清或瘢痕形成,乳頭、濾泡增生和角膜血管翳。由於沙眼病變最早多發生於上穹窿,故檢查時一定要充分暴露上穹窿,以免誤診。有時不易確診,可做結膜刮片,發現包涵體以輔助診斷。目前國際上仍采用麥卡倫氏4期分類法。中國為瞭便於沙眼的防治於1979年將沙眼分為三期(見表)。為瞭表示活動病變的嚴重程度,又將各期按活動病變的范圍分為三級,用 +、+ +、+ + +表示。“+”表示活動病變占上瞼結膜面積的1/3以下,“+ +”占1/3~2/3面積,“+ + +”占2/3以上面積。角膜血管翳分為四級,將角膜水平分為四份,血管翳侵及角膜的1/4以下為“+“,1/4~1/2為“+ +”,1/2~2/3為“+ + +“,超過3/4為“+ + + +”。

國際與中國沙眼分期對照表

  沙眼屬於結膜炎的一種,故應與慢性結膜炎、濾泡性結膜炎、結膜濾泡癥以及春季卡他性結膜炎等鑒別。

  結膜濾泡癥的濾泡多見於下穹窿部與下瞼結膜。濾泡較小,大小一致,半透明,境界清楚,濾泡之間的結膜正常,不充血,無瘢痕及角膜血管翳。多見於學齡前兒童,無自覺癥狀。慢性結膜炎的瞼結膜慢性充血,血管輪廓尚可辨認,結膜表面大致光滑,可有輕微乳頭肥大,但無瘢痕和角膜血管翳。春季卡他性結膜炎有季節性,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結膜炎,每於春夏天熱時發病,秋冬天寒時癥狀消失,瞼結膜的乳頭大而扁平,且硬,上穹窿部無病變,結膜刮片可見嗜伊紅細胞增多。

  沙眼的後遺癥與並發癥對眼的危害遠較其原發病嚴重,可致視力喪失。主要的並發癥為:①眼瞼內翻倒睫,多見於上瞼,也可上下瞼均內翻,常需手術矯正;②角膜混濁,甚至發生潰瘍,形成角膜瘢痕或潰瘍穿孔,引起眼內炎,眼球萎縮而失明;③角結膜實質性幹燥,由於結膜廣泛結瘢,破壞杯狀細胞和副淚腺且淚腺開口也因瘢痕而閉塞,致使角膜幹燥、混濁甚至上皮角化;④慢性淚囊炎,淚道粘膜受沙眼病變侵及,鼻淚管發生狹窄或阻塞所致;⑤瞼救粘連,由於穹窿部結膜瘢痕收縮所致,多見於下瞼。

  治療 以局部用藥為主,常用利福平、金黴素、四環素或磺胺滴眼液,需連續用藥1~3個月。急性或嚴重沙眼,除局部用藥外可口服四環素或磺胺,7~10天為一療程,停藥一周後再服用,一般需2~4個療程。若乳頭、濾泡嚴重時,可行沙眼濾泡擠壓術。沙眼為接觸性傳染,故除治療外應做好預防工作,如加強衛生宣傳,改善環境衛生,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