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致病菌引起的泌尿系統炎癥,簡稱尿感,包括膀胱炎和腎盂腎炎。細菌由尿道口經尿道侵入膀胱,引起膀胱炎,並可沿輸尿管上行,引起腎盂腎炎。尿感是常見病,以女性居多,約占2%。尿感的主要癥狀是尿頻、尿急、尿痛,但也有不少病人可完全沒有癥狀。尿感的確診要依靠實驗室檢查,特別是尿細菌定量培養。對尿感病人應給予恰當的抗菌藥治療,否則,可引起慢性腎盂腎炎和尿毒癥,導致死亡。

  病因學 常見的致病病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主要來自腸道,尤以大腸桿菌最常見(占80%以上)。糞鏈球菌、葡萄球菌等亦偶可致病。在罕見的情況下,厭氧細菌、真菌、衣原體等亦可致病。全段尿路可視為單一的解剖單位,由持續不斷的尿流把尿道至腎臟連成一體。正常人的尿道口甚至前尿道是有細菌寄居的,這些細菌來自糞便的感染。這些細菌因種種原因,可上行進入膀胱,造成膀胱炎,其中約有30%通過輸尿管進入腎臟,引起腎盂腎炎。偶可見致病菌通過血流引起腎臟感染,而致病菌通過淋巴道和鄰近器官侵入泌尿系統引起感染,是十分罕見的。細菌雖常侵入膀胱,例如性交後女性膀胱中常可有細菌,但因人體有自衛能力,並不都引起尿感,主要是:①排尿能沖走絕大部分細菌;②尿路粘膜能分泌某些物質和通過吞噬細菌作用殺滅細菌。當人體存在易感因素時,則可發病,如結石等所致之尿路梗阻;泌尿系統畸形;慢性腎實質性疾病;導尿或膀胱鏡等尿路器械檢查後;全身抵抗力低下,如嚴重慢性疾病的終末期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尿路的粘膜局部抵抗力低下,見於尿路粘膜的生理功能異常者。

  臨床表現和診斷 典型的膀胱炎有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腎盂腎炎除上述癥狀外,還常有發熱、腰痛。但是,有些尿感很不典型,如腎盂腎炎可僅有尿頻、尿急、尿痛,而無發熱、腰痛;有些尿感甚至完全沒有癥狀,故確診需依靠實驗室檢查。

  無癥狀細菌尿是一種隱匿型尿感,常在普查健康人群或慢性腎臟病作尿細菌學檢查時發現,也可見於尿感治療不徹底而遺留下來,其尿沉渣常無明顯異常,確診常需依靠尿細菌學檢查。這種病人較多,也可能破壞腎實質,導致腎功能損害。

  目前公認,若病人存在著真性細菌尿即表示有尿感,真性細菌尿的診斷標準是:①有尿感癥狀的病人,中段尿細菌定量培養(傾碟法)≥105/ml者。但在沒有尿感癥狀的病人,需要2次中段尿細菌定量培養≥105/ml,且要細菌相同才能診斷(無癥狀細菌尿)。②導尿進行尿定量培養(必要時)。③膀胱穿刺采尿,作尿定性培養陽性。因膀胱穿刺是一種有創檢查法,一般情況下不常用,僅在臨床上有尿感癥狀,而多次中段尿定量培養或導尿培養的結果可疑時用。近年認為膀胱穿刺尿最為可靠,對病人無害,優於導尿,有主張嬰幼兒、孕婦有感染時常規采用穿刺尿培養。

  尿細菌學檢查會有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應該盡量避免。假陽性主要原因:①尿標本在室溫內放置超過1小時;②尿標本污染;③檢驗技術上錯誤。假陰性主要原因:①在近二周內用過抗菌藥;②尿液在膀胱中停留不夠6小時;③在收集中段尿時,不慎將外陰消毒藥混入尿標本中。

  白細胞尿對診斷尿感有一定幫助,但腎結核、尿路結石、尿路腫瘤和泌尿系統炎癥(如腎小球腎炎)也可有白細胞尿,故不能單純依靠它來確診尿感。值得註意的是尿內有細菌並不一定伴有尿白細胞增多。

  病人確定為尿感後,還需做出定位診斷,分別它是膀胱炎或腎盂腎炎,若尿感病人有典型的急性腎盂腎炎表現,如寒戰發熱、肋脊角疼痛、血白細胞增加等,則確診不難。但有不少腎盂腎炎的臨床癥狀不典型,僅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甚至可全無癥狀,此時要依靠實驗室檢查來定位。

  目前認為膀胱沖洗法定位可以代替輸尿管導管法作定位,兩者均是尿感的直接定位法,但後者要插膀胱鏡和輸尿管導管,故創傷和痛苦較大,而前者僅需插導尿管,作膀胱沖洗滅菌,若膀胱沖洗滅菌後的5次尿標本均無菌生長,則為膀胱炎。反之,若滅菌後,以後的尿標本又有菌生長(>102/ml),則為腎盂腎炎。此種檢查方法可靠,能作出定位者約80.6%。尿沉渣中找抗體包裹細菌(ACB)目前廣泛地用於作尿感定性,它的操作較膀胱沖洗法簡便,而且完全無損傷性,故臨床上常用。如ACB試驗陽性,即為腎盂腎炎。它與膀胱沖洗比較,敏感性達80%以上,特異性達90%以上。單劑療法也有助於定位,如治療失敗,則很可能是腎盂腎炎。24小時尿β2微球蛋白測定,對尿感定位診斷有一定幫助。復雜性尿感(即尿感合並有尿路梗阻或畸形等情況者),致病菌為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少見致病菌者,白細胞尿較嚴重者和常有復發者,多是腎盂腎炎。

  腎盂腎炎分為急性和慢性二類。過去按病史長短(超過半年)來劃分是不夠恰當的。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慢性腎盂腎炎的診斷標準是:①尿感病人的 X射線造影發現有慢性腎盂腎炎改變,即雙腎大小不等、表面不平,腎盂腎盞有疤痕變形。②尿感病人有腎小管功能持續性損害,如腎濃縮功能差,失鈉腎、失鉀腎和高血氯性酸中毒等。慢性腎盂腎炎常表現為輕微蛋白尿和白細胞尿,但在漫長的病程中,常有反復發作的急性尿路感染。應指出慢性非梗阻性萎縮性腎盂腎炎,絕大部分是返流性腎臟病。

  靜脈腎盂造影(IVP)的主要目的,是要瞭解尿感是否並有尿路梗阻和畸形等情況,在首次發作的女性尿感,多是膀胱炎,一般不需作IVP,但再次發作者,則必須作之。須在尿感急性癥狀控制後才能作 IVP。反復發作的尿路感染病人,還要作排尿期膀胱-輸尿管反流造影,以瞭解有否膀胱-輸尿管反流存在。尿感和反流互為因果,長期尿路感染會繼發性引起膀胱-輸尿管反流,而有膀胱-輸尿管反流的病人常並發尿路感染,且多為腎盂腎炎,反流可導致腎臟瘢痕形成(返流性腎臟病)。

  鑒別診斷 急性腎盂腎炎有時以全身感染癥狀為主要表現,易誤診為流行性感冒、瘧疾、傷寒等,另有些病人可表現酷似急腹癥,易誤診為急性闌尾炎、女性附件炎等。詳詢病史,作尿沉渣和尿細菌學檢查,一般鑒別不難。尿路感染若以尿頻、尿急、尿痛為主要表現,則需與腎結核和尿道綜合征鑒別。尿路感染與腎結核的鑒別診斷為:①腎結核的膀胱激惹癥較明顯;②腎結核的靜脈腎盂造影可發現腎結核X射線征象;③腎結核可有肺、附睪等腎外結核灶;④未經抗結核治療的腎結核,多次晨尿結核菌培養常為陽性,有些病例24小時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桿菌。

  尿道綜合征,又稱無菌性尿頻──排尿困難綜合征,即已排除尿感、尿路結核菌、厭氧菌和真菌等感染的尿頻、排尿困難的病人,這種病人在臨床上常見。它有兩種情況:①由衣原體等微生物引起者,常有不潔性交史,尿沉渣中白細胞多,給予四環素等抗生素一周,療效常顯著;②非微生物引起者,可能是一種焦慮性精神異常,常有神經官能癥各種表現,尿沉渣異常,對抗生素的治療無效,按神經官能癥治療,有些病人有效。

  治療和預後 目前學者們認為尿感的抗菌藥治療療程宜短些,但強調要追蹤復查。對首次發生尿感的處理:①如無發熱,肋脊角痛,擬為非復雜性膀胱炎者,可予單劑療法,如服用復方新諾明4片,僅一次,治療後要追蹤復查。②對一般尿感可給予7~14天的抗菌藥療程,如用復方新諾明2片,每日服2次。③有寒戰高熱等臨床癥狀,重者可選用氨基甙類氨芐青黴素、先鋒黴素等抗生素肌肉註射或靜脈滴註,病情沉重者,可考慮聯合註射上述抗生素;待癥狀控制後,再改口服抗菌藥,完成2周療程。上述各種療程完畢後,即作尿定量培養追蹤復查,並於此後2周和6周,各作尿定量培養1次,若停藥6周仍無復發,即表示這次尿感已治愈。

  尿感再次發作,要分清是重新感染或復發,重新感染指另一種細菌入侵尿路重新引起感染,通常發生於停藥6周後;復發是由於處理不徹底,原先的致病菌又死灰復燃,通常發生於停止抗菌藥6周內。再發的致病菌和原先是否相同,可由致病菌的種類和致病菌的菌株來確定。菌株可通過鑒定尿菌的血清型或藥敏試驗的抗菌譜而得知是否相同。重新感染表示機體抵抗力差,其處理與上述的首次感染的治療相同。治愈後宜加強預防尿感的措施,如多飲水,勤排尿,以及註意外陰部清潔等。復發表示治療失敗,其原因多為:①尿路有結石等梗阻或畸形;②抗菌藥的應用不夠恰當。應針對失敗的原因,加以處理。並予以恰當的抗菌藥強有力地治療6周,若仍失敗,可改用另一有效抗菌藥積極治療6周。仍不成功,宜改用低劑量長療程抗菌藥療法,即每晚臨睡前服一個劑量的抗菌藥,如復方新諾明2片,堅持服半年至一年,有半數病例可使菌尿轉陰。

  急性非復雜性尿感,90%以上可治愈,目前認為反復復發的尿路感染,多是重新的感染,不應看作是復發的慢性感染。復雜性尿感治愈率較低,有些病例須去除易感因素(如腎石),否則很難治愈。尿感治愈後雖然容易再發,但及時治療,不會損害腎功能。尿感再發時多無癥狀,但亦可隱匿地破壞腎臟,導致慢性腎盂腎炎,特別是復雜性尿感較易發生。慢性腎盂腎炎若能及時發現給予恰當的處理,可使其病變靜止,若處理不當,感染持續或反復發作,經歷一段較長的歷程後,可發生尿毒癥而死亡。

  

參考書目

 H.Loose et al.,Urinary Tract Infection,Georg Thieme Verlag,Stuttgart,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