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由傢貓抓人或咬人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有發熱、抓傷部位皮膚感染和淋巴結腫大。本病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數病人均在二、三個月內自愈。1950年首次報告。主要分佈於歐洲、南非及南、北美洲。美國每年發病人數約2000例,兒童和青少年多見。

  病原尚不清楚。有人在皮膚抓傷處及腫大的淋巴結中發現有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可用特殊培養基分離,可能為本病的病原。亦有人認為病原是一種病毒,但應用雞胚、組織培養和動物接種均未能分離出病病毒。也有人認為病原是衣原體。約90%病人是通過傢貓抓、咬或舔後而患病。少數病人亦可被狗抓、咬而得病。本病多發生於秋、冬季。80%病人為兒童,18歲以下者占90%。病後有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者罕見。

  本病的潛伏期為2~6周。抓傷或咬傷處皮膚有炎癥、疼痛,並可化膿。局部淋巴結腫大、壓痛,少數病人淋巴結化膿,並可破潰形成竇道。亦可有全身淋巴結輕度腫大和脾腫大。約1/3病人可出現發熱,體溫在38~41℃,伴有頭痛、全身不適等。少數病人於病後3~10天出現充血性斑丘疹、結節性或多形性紅斑。部分病人有結膜炎和結膜肉芽腫,伴有耳前淋巴結腫大,稱為帕裡諾氏眼-淋巴結綜合征。也可發生腦炎、腦膜炎、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骨髓炎等。末梢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輕度增高,血沉增快。

  診斷依據:有被貓抓傷或咬傷史;抓傷處皮膚發炎和化膿,局部淋巴結腫大和發熱等典型臨床表現;漢格-羅斯皮膚試驗陽性(取淋巴結膿液,經培養無細菌生長,加入4倍生理鹽水,置60℃水箱中放置10小時,以5000轉/分離心,取上清液作抗原液。取抗原液0.1毫升註射於前臂掌側皮內,48~72小時後,若註射部位硬結>0.5厘米為陽性,否則為陰性);淋巴結活體檢查,出現網狀細胞增生和壞死性肉芽腫病變,即可診斷本病。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可用退熱鎮痛藥退熱及止痛。淋巴結化膿時可穿刺抽膿,以減輕發熱及全身中毒癥狀。不宜切開引流,以免形成瘺管。有繼發感染時可用抗生素。預防本病應避免被貓抓傷及咬傷。若發生抓、咬傷時,可局部塗抹碘酒及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