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致冷物質作用於人體,使局部或全身溫度一過性降低,從而達到治病和增強體質目的的方法。此法應用已久,但對其生理反應和治療作用的深入研究是20世紀初才開始的。冷療法與冷凍治療不同,雖然兩者都是利用致冷物使人體降溫,但兩者溫度不同,人體組織的反應也很不一樣,臨床應用的目的和適應癥並不相同。冷療法所用的溫度一般高於0℃,降溫緩慢,不會引起局部組織損傷。而冷凍治療所用的溫度大大低於0℃,降溫急驟,使組織細胞產生冰晶而被破壞。臨床上冷凍療法是以局部應用為主,而冷療方法法則有局部或全身應用之分。局部應用的冷療法有冰袋、冰墊、冰水浸浴、冰塊按摩、低溫濕敷、冰運動療法(將患部浸入冰水10~20分鐘,或用冰塊按摩5~7分鐘,隨即進行主動和被動運動)和氯乙烷噴射。全身應用有酒精擦澡、濕包裹、冷水灌腸等。全身冷療又廣泛用於健身,如冷水浴、冬泳、冰塊擦澡等。

  冷療法對人體的作用 局部冷療法引起人體的反應有局部的直接作用和繼發的全身反應兩方面。局部反應表現為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分泌減少、皮膚蒼白;周圍感覺和運動神經纖維傳導速度減慢,一般每降溫1℃,神經傳導速度將減2m/s。冷使皮膚神經感受器功能下降,甚至一過性喪失,其中觸覺和冷覺感受器最為明顯;肌肉受冷後收縮能力降低,這與肌梭興奮性減低、神經傳導速度變慢、組織粘稠度增加有關;由於組織粘稠度增高,肌力減弱、關節發僵,活動范圍變小;局部組織代謝功能減低;細胞通透性改變,局部滲出從而減輕。上述局部反應均為可逆的,反應的強弱取決於降溫的速度和幅度、持續時間和受冷范圍。局部冷療引起的全身反應與局部反應的強弱有關,面積小、時間短、降溫幅度不大時,全身反應很小或引不起全身反應;反之引起寒戰、出汗減少、心率減慢、呼吸變深等現象。

  冷療法的治療作用和臨床應用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消炎:冷使血管收縮,細胞通透性改變,局部滲出及出血減少,局部炎性水腫減輕。②鎮痛:冷使神經興奮性下降、傳導速度減慢,故能緩解疼痛。③解痙攣:為肌肉興奮性及收縮力減低的結果。④退熱。

  冷療法在臨床常常應用於急性軟組織損傷的早期以及神經痛、神經炎、神經興奮或肌肉疲勞所致的肌肉痙攣、高熱、中暑等。冷療法的禁忌癥有: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栓塞性靜脈炎、雷諾氏病、皮膚感覺障礙、重癥高血壓病和腎臟病,體質過弱的老年及嬰幼兒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