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又稱小兒麻痹癥。輕者僅有低熱而無癱瘓,重者可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損害下運動神經元,造成肌肉鬆弛性癱瘓,可致後遺癥或死亡。口服疫苗有預防作用。嬰兒在出生時,多數有來自母體的抗體,在出生後逐漸下降,到6個月時抗體水準最低,以後通過自然感染抗體水準隨年齡增長,到青年或成年時期大多數的抗體水準很高,並且長期保持到終生。

  在熱帶的發展中國傢,本病是嬰幼兒的疾病。呈散發,4歲以上的兒童已獲得一定的的免疫力。在溫帶的發達國傢,由於衛生條件較好,嬰幼兒的感染機會減少,而年長兒童和成人第一次感染的機會相對增加,並且成年人患癱瘓型脊髓灰質炎時病情常較重。自1955年開始應用滅活疫苗、1959年大規模應用減毒活疫苗以後,在世界很多地方本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有些地方本病已被控制。病人及帶病毒者為傳染源,急性期病人的傳染性強,糞-口途徑為主要傳播方式,故本病歸入腸道傳染病。

  病原體 脊髓灰質炎病毒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系一種RNA病毒,直徑約30nm,外膜不含脂質,故對脂溶劑乙醚、膽鹽等有抵抗力。本病毒抵抗力較強,在污水、糞中可存活數月,在50%中性甘油中可活半年,對幹燥敏感,加熱50~55℃,30分鐘可滅活,對氧化劑、紫外線等敏感。本病毒可以用靈長目動物和人的非神經組織細胞分離和培養。共有3個血清型,即Ⅰ、Ⅱ、Ⅲ型。型與型之間可以出現交叉反應。在初次感染後,機體產生型特異性抗體;再感染另一型時,除產生本型的抗體外,尚可產生以前感染型別的抗體。

  病毒經口傳入後,首先在扁桃體、頸部淋巴部、小腸淋巴結以及小腸粘膜中增殖,然後進入血流,產生病毒血癥,大約有1~2%的病毒通過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本病毒主要侵犯神經元,使之受損害或完全破壞,以脊髓前角細胞受害最明顯。

  臨床表現 分以下各型。

  頓挫型 最常見。病情輕,有低熱、倦怠、嗜唾、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幾日內即可恢復。

  非癱瘓型 即無菌性腦膜炎。除上述癥狀外,還有腦膜刺激征,表現頸部和背部肌肉僵直和疼痛等。疾病持續1~2周,可完全恢復,少數可發展成癱瘓型。

  癱瘓型 臨床病程又分以下幾期。

  ① 潛伏期。一般為5~14天。

  ② 前驅期。起病可急可緩,以發熱、乏力、全身不適等癥狀為主,並有輕咳、咽痛、頭痛、煩躁不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便泌或腹瀉、腹痛等。癥狀多輕微,無特異性,一般持續1~4天,多數病人的病程發展至此為止,以後迅速恢復。

  ③ 癱瘓前期。有的病例在發病之初即出現癱瘓前期癥狀而無前驅期,有的病人可在前驅期後有1~6天內無癥狀或癥狀減輕,而後進入癱瘓前期,體溫再次上升(稱雙峰熱),見於10~30%的病人,但多數病人緊接前驅期後出現癱瘓前期癥狀:發熱較高,除呼吸道和消化道癥狀(嘔吐、咽痛)外,尚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如頭痛加劇,伴多汗、嘔吐、煩躁不安和嗜睡、全身肌肉疼痛、感覺過敏或異常,被子蓋在身上即感疼痛,患兒不喜人抱,動之即哭。患兒可表現頸背肌痛、強直、不能屈曲,頸阻力增加,克爾尼格氏征、佈魯津斯基氏征可呈陽性。肌腱反射開始多正常或活躍,後期減弱,腹壁淺反射先減弱後消失。腦脊液有改變。有些病人出現腦膜刺激征,但此時無癱瘓。不少病人的病程到此終止。3~5天後熱退康復。

  ④ 癱瘓期。大多數病人進入癱瘓前期後3~4天,當體溫開始下降或正在下降時出現癱瘓;無前驅期者則在起病後3~4天時發生癱瘓,偶見晚至1周以後出現者,也有毫無前驅癥狀而突然出現癱瘓者。癱瘓發生前腹壁反射首先減弱,甚至消失,腱反射隨之減弱而消失。一般在5~10天內癱瘓可擴大范圍和逐漸加重,大多伴有中等度發熱及肌痛,輕者1~2天內不再進展,重者可延續10餘天,多數熱下降後癱瘓就不再進展。癱瘓輕者隻涉及一塊肌肉,易被忽視;重者肢體不能活動,甚至可影響呼吸及吞咽。根據主要病變部位不同,癱瘓可分為脊髓型癱瘓、延髓型癱瘓(稱腦幹型癱瘓或球癱瘓)、脊髓延髓型癱瘓及腦型癱瘓。脊髓型癱瘓為脊髓前角神經細胞及周圍神經損害所致;病毒侵犯延髓呼吸和循環中樞及腦神經核則可發生延髓型癱瘓,病情嚴重,多與脊髓型癱瘓同時存在,可發生腦神經癱瘓、呼吸中樞損害和血管舒縮中樞損害;脊髓延髓型表現為肢體癱瘓、呼吸肌癱瘓伴各類癥狀;腦型癱瘓病人可表現為大腦癥狀如煩躁不安、失眠或嗜睡,甚至出現驚厥、昏迷及痙攣性癱瘓,需與重度缺氧引起的癥狀相鑒別。

  ⑤ 恢復期。急性期末熱降至正常,癱瘓不再進行,肢體功能和肌力逐漸恢復。一般四肢遠端如手指、足趾功能首先恢復,漸及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也隨之出現。最初1~2個月恢復最快,6個月後減慢,大多在1年內能恢復,但重癥者往往需更長時間才能恢復。

  ⑥ 後遺癥期。因神經細胞損害嚴重,某些肌群的功能不易恢復,時間較長則發生肌肉萎縮,繼而因長期肌力不平衡而引起肢體畸形,如脊柱側凸、前凸,足馬蹄內翻、外翻或手足下垂等,肌骼發育也可受到障礙,嚴重影響活動和勞動力。

  診斷 癱瘓出現前不易診斷,如果有本病流行史、接觸病人史,並表現多汗、煩躁或嗜睡、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咽痛及肢體感覺過敏、疼痛、頸背強直,尤其腱反射由亢進轉為減弱或肌張力減退,應疑及本病而予以隔離觀察,一旦出現松弛性癱瘓,可基本確診。在前驅期,隻能依靠流行學調查及仔細觀察神經系統癥狀與其他疾病鑒別。

  治療 前驅期及癱瘓前期無特效治療,癱瘓期可應用促進神經肌肉傳導的藥物如地巴唑、加蘭他敏等。出現呼吸障礙時應積極搶救。恢復期和後遺癥期可采用針刺、推拿、按摩、理療、功能鍛煉等措施。

  預防 疫苗有兩種,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用三個型別的有毒力的病毒制成三價疫苗針劑,肌內註射3次,每次間隔3~6個月,血中所產生的中和抗本可維持兩年,因此在2~3年後需再加強註射。但是,它不能增加腸道局部免疫力,有時有毒力的野生病毒株仍可在腸道內繁殖,作為傳染源散播感染。

  薩賓和科普羅斯基將減毒的病毒株制成口服減毒活疫苗糖丸,它不僅能象滅活疫苗那樣產生血中 IgG抗體,還可刺激腸壁漿細胞產生局部IgA抗體,因此既阻斷病毒從血流擴散到脊髓,也阻止病毒在腸道內繁殖。三種型別的糖丸疫苗需要分3次服用,每次間隔6~8周,以免引起幹擾。註意冷凍保存。現在除某些北歐國傢仍使用滅活疫苗外,世界上大多數國傢都廣泛采用減毒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