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腹部外科手術。適用於急性和慢性膽囊炎、膽石癥、膽囊積水、膽囊扭轉、膽囊息肉等良性疾病,對膽囊癌必要時需同時切除膽囊床周圍的部分肝臟。急性膽囊炎若周圍炎癥嚴重、解剖不清或病人高齡、一般情況危重,以及同時伴有心、肺疾病時,則不宜勉強切除膽囊,可暫行膽囊造口術。

  方法 膽囊切除有順行和逆行兩種方法,通常採用順行切除的方法,即先解剖膽囊動脈,分離出膽囊管,結紮切斷後,將膽囊自肝臟的的膽囊床上分離下來,完整切除。逆行切除的方法適用於膽囊管周圍有炎癥或粘連而解剖不清的病例,處理膽囊管有可能損傷膽總管,所以先將膽囊自肝臟的膽囊床剝離,最後再結紮和切斷膽囊管。這種方法因未將膽囊動脈先行結紮,故剝離膽囊出血較多。無論采用哪一種手術方法,膽囊床均應完善止血,必要時放置引流,以免術後肝下積液,繼發感染。切除膽囊後,還應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探查膽總管。膽囊切除術雖然在手術技術上並不復雜,但術中和術後均有發生合並癥的可能,有些合並癥可以致命,所以應註意防范。

  手術中合並癥 常見者包括:①膽總管或肝管損傷。膽囊管與肝總管匯合後即為膽總管。膽囊管、肝總管和肝右葉的腹面構成三角形,稱之為卡洛氏三角,術中應將此三角辨認清楚,特別是膽囊管和膽總管以及肝總管的關系,以免損傷肝總管或膽總管,在處理膽囊管時,切勿將肝總管及膽總管牽拉提起,作為膽囊管結紮或切斷。當局部有粘連、解剖關系不清時,尤須註意細致剝離,否則有損傷右肝管的可能。此外,還應註意解剖異常,若膽囊管過長或過短,自前方或後方繞過膽總管由左側進入,或與膽總管並行等。②出血。當膽囊動脈因分離而損傷或結紮線脫落造成出血時,可用手指阻斷十二指腸韌帶中的肝固有動脈,然後準確止血,切勿盲目鉗夾,以免造成更為嚴重的血管或膽管損傷。③誤紮肝右動脈。膽囊動脈和肝右動脈有多種解剖變異,特別是肝固有動脈在遠離肝門處分出左右肝動脈,肝右動脈與膽囊管平行,往往被誤認為是膽囊動脈而予以結紮,有可能導致右葉肝組織壞死,造成死亡。所以在分離膽囊動脈時,若發現動脈較粗,必須仔細分離,觀察其遠側分支是否確實進入膽囊,不得冒然結紮和切斷。

  手術後合並癥 ①膽汁性腹膜炎或膽瘺。因膽囊管殘端結紮不牢,縫線脫落所致;也可能是膽囊床有較大的副肝管直接與膽囊相通,膽囊切除後未予結紮之故;尤應排除膽總管下端有梗阻。臨床表現是術後持續高熱,有腹膜炎癥,放置引流處有膽汁流出,此時,應保持引流暢通,爭取膽瘺自行愈合。若膽汁流出量很大,不易局限時,則需及早剖腹進行修補並引流。②術後出血。膽囊動脈結紮不牢或肝臟的膽囊床創面大量滲血均為術後出血原因。若術後24小時內早期發生休克,放置引流處流出大量鮮血,需急診手術止血。③黃疸。術後不久即出現黃疸,並迅速加重,一般是由於術中損傷,甚至結紮或橫斷膽總管而未及時發現。B型超聲檢查或經皮經肝膽管穿刺造影有助於診斷。處理困難時,需根據狹窄的具體情況,在適當的時間采用相應的手術方法恢復膽道的通暢。④膈下膿瘍。多發生在術後一周左右,病人體溫下降後再次升高,有感染癥狀、腹部體征常不明顯。發生原因多與手術區附近有膽汁和血液積存有關。腹部X射線透視或B型超聲檢查可有所發現,若膿腔較大,需行穿刺或手術引流。

  膽囊切除後綜合征 泛指膽囊切除後仍遺有一系列癥狀而言,表現多種多樣,輕重程度也有不同,可以隻有消化不良、輕度腹瀉或上腹部不適,也可以有膽絞痛發作甚至發燒和出現黃疸。有些屬於手術後合並癥,有些與手術後合並癥不一定有關,其發生原因有以下幾方面:①膽囊功能喪失。膽囊儲存和濃縮膽汁,根據消化的需要,有規律地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膽囊切除後,膽汁無處儲存和濃縮,膽總管代償性增粗,膽總管下端括約肌與膽囊收縮之間的協調關系被破壞,膽汁進入十二指腸失去正常規律,造成胃腸功能紊亂。膽汁還有緩瀉作用。這些癥狀經飲食調理和藥物治療後,一般均可治愈。②殘餘結石。是常見原因。由於在膽囊切除術中未能正確掌握膽總管探查的適應癥,遺漏膽總管中的結石,術後出現膽絞痛、黃疸等癥狀,實際上是膽總管結石癥的癥狀,常需再次手術治療。③膽管狹窄。術中結紮膽囊管的位置過高,將少許膽總管壁包括在內,或者在膽囊管周圍有少量膽汁外溢,遺留炎性團塊壓迫膽總管等,均可造成膽管狹窄。由此,可產生膽絞痛、黃疸以及膽道感染等癥狀。診斷明確後,需作手術去除狹窄。④奧狄氏括約肌狹窄。膽囊炎反復發作時,感染的膽汁排至膽總管,可造成奧狄氏括約肌的慢性炎癥;小的膽囊結石排出,經膽總管下端至腸道,也可造成奧狄氏括約肌損傷及纖維化。術中若未見膽總管增粗,或膽囊中無細小的粒狀結石存在,一般不探查膽總管,所以很難發現奧狄氏括約肌狹窄,術後自然會有癥狀。膽道造影明確診斷後,需手術切開。⑤膽囊管殘留過長。膽囊管殘端若超過0.5cm,則術後可能逐漸擴張成小膽囊,並有慢性炎癥,也可以產生結石,有時需再次手術。采用B型超聲、逆行胰膽管造影等近代檢查技術,膽囊術後綜合征多可找出發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