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皰疹病毒(HSV)引起的傳染病。HSV可分1型(HSV-1)和2型(HSV-2)。常見的HSV感染有復發性口唇皰疹、皮膚皰疹、生殖器皰疹、急性皰疹性口齦炎和急性皰疹性角膜結膜炎。少見的有急性皰疹性神經系統感染如腦膜炎、腦炎、脊髓炎和神經根炎。新生兒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表現為嚴重的全身性 HSV感染。皰疹性腦炎病情重病死率高,有的可造成終身殘疾。HSV感染十分普遍,根據對人群中HSV抗體的調查,約90%10歲兒童血清中有HSV抗體,成人可達100%,這說明明他們已經受過HSV感染。西方國傢,如美國及一些西歐國傢,HSV-2引起的生殖器皰疹,作為性傳染病而流行,患有生殖器皰疹的婦女所生的新生兒,可以發生全身性播散性皰疹感染及皰疹性腦炎,其病死率極高或留有嚴重的後遺癥。一些器官移植和接受免疫抑制劑及抗腫瘤藥治療的病人,由於免疫功能低下,可泛發全身性皰疹感染乃至死亡。此外,不少的資料證明,HSV-1感染可能與唇癌有關,而HSV-2感染則可能與子宮頸癌的發生有關,因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對HSV及其感染的研究和控制。

  病原體 單純皰疹病毒屬皰疹病毒科,分 HSV-1和HSV-2兩型,完整的病毒顆粒呈球形,直徑為120~150nm,病毒核心部分由雙股DNA和一些蛋白質構成,外有蛋白質外殼,由162個殼微粒組成六角形立體對稱的20面體,最外一層為包膜,由糖蛋白和脂肪組成。糖蛋白具有HSV的抗原性,並與病毒附著及穿透寄主細胞的能力有關。HSV對溫熱、紫外線、乙醚、氯仿均很敏感,對HSV 敏感的動物有傢兔、小鼠(尤其是乳鼠)、豚鼠、大鼠和地鼠等。可用雞胚絨毛尿囊膜、人胚腎和兔腎細胞及小白鼠腹腔和腦內接種的方法分離病毒。人是HSV的唯一寄主。原發性感染和復發性感染病人及無癥狀的排病毒者均可成為傳染源,約有20%健康幼兒和1~5%的成人是無癥狀排病毒者,從其唾液中可分離出HSV。有的國傢常規宮頸陰道細胞學檢查發現,約有0.5%婦女從生殖器排出HSV,因此,無癥狀排病毒者十分普遍。HSV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播,包括接吻、接觸帶有HSV的病人的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HSV-2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HSV-1可以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但較少見。新生兒可在娩出時通過患有生殖器皰疹母親的產道而受染,病毒亦可由子宮頸上行而感染胎兒。兒童或成人均可感染HSV,兒童更易感染。衛生條件差、居住擁擠的人群,感染發生早,常在幼兒時受染。

  感染的分類和臨床表現 正常人感染 HSV後能迅速產生免疫力,病變隻局限於皮膚粘膜表面,而免疫功能尚未發育成熟的新生兒及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人(如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劑和抗腫瘤治療的病人)發生HSV感染時,病變常擴散至全身,如腦、肝、肺、眼、腎上腺和皮膚粘膜等部位,病情重,病死率高。在皮膚有廣泛性損傷如濕疹、燒傷時,HSV感染常表現為皮膚粘膜的泛發性皰疹,並能引起全身性播散病變,病情嚴重。患生殖器皰疹的孕婦,HSV通過子宮頸上行感染傳給胎兒,造成先天性感染,引起死胎、流產、早產和先天性畸形,在分娩時病毒亦可通過產道造成新生兒感染。HSV感染的潛伏期為2~12天,平均6天,不同的臨床類型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原發性感染 多見於1~4歲兒童,多數感染後不出現癥狀而呈隱性感染,僅少數出現癥狀。HSV-1感染多發生在口腔、唇、眼、腦和腰部以上皮膚等部位。HSV-2感染多見於子宮頸、外生殖器和腰部以下皮膚等部位。常見的臨床表現為:

  ① 急性皰疹性口齦炎。為最常見的原發性感染。起病急,有發熱,口腔和舌的粘膜及牙齦發紅、充血,並出現成群的皰疹,破裂後形成小潰瘍,潰瘍可延及咽喉、腭等處,偶可波及食道和氣管,病人有口舌疼痛,頸部淋巴結腫大和壓痛。一般1~2周後自愈。

  ② 皮膚皰疹。皰疹多發生在局部皮膚,皰疹周圍皮膚充血,皰疹幹燥後結痂而痊愈。發生在皮膚濕疹基礎上的稱為皰疹性濕疹。皰疹性濕疹以及皮膚燒傷病人發生的HSV感染,均可引起全身性感染,病情嚴重,病死率較高。

  ③ 急性皰疹性角膜結膜炎。在球結膜局部可見皰疹,分泌物少。病變在角膜時,可見角膜表面有樹枝狀潰瘍,較深的潰瘍愈合後可引起角膜白斑,常影響視力,也可引起前房積膿、虹膜睫狀體炎及眼葡萄膜炎等,可以致盲。

  ④ 生殖器皰疹。多由 HSV-2引起,是一種性病,發生在婦女的子宮頸、陰道或外陰部,男子的陰莖頭、包皮、冠狀溝及其周圍的皮膚。先發生皰疹,破潰後成為淺表潰瘍,局部疼痛,可同時有發熱、排尿困難、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和壓痛。

  ⑤ 急性皰疹性神經系統感染。較少見,可表現為腦炎、腦膜炎、脊髓炎、神經根炎等。皰疹性腦炎病情兇險,病死率高達50%左右,幸存者多留有永久性的後遺癥。

  ⑥ 全身性播散性感染。表現為腦、肝、肺、眼、腎上腺及全身皮膚粘膜等皰疹性病變,病人有高熱、咳嗽、呼吸困難、紫紺、黃疸、抽搐、昏迷和全身皮膚粘膜皰疹等,病死率極高,可達60~70%。

  ⑦ 先天性感染。患生殖器皰疹的婦女,其胎兒可先天性感染HSV,結果引起流產、早產、死胎及先天性畸形如小頭、小眼、脈絡膜視網膜炎、發育遲緩和智力低下等。

  潛伏性感染和復發性感染 原發性感染後,人體產生免疫力,部分HSV被清除,還有一部分HSV可在感覺神經節如三叉神經節、骶神經節等處長期潛伏感染,病毒不增殖,也不引起癥狀,在某些因素如發熱、日曬、月經、情緒激動、手術、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某些感染如大葉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瘧疾、流感及普通感冒等的刺激下,HSV可在神經節內被激活而增殖,沿傳出神經在其分佈支配的皮膚粘膜上引起復發性感染。除發生腦膜炎者外癥狀及病情一般較輕,表現為局部癥狀,多無發熱等全身癥狀。最常見為復發性口唇皰疹,常繼發於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大葉肺炎、瘧疾等病之後,在口唇邊緣、鼻孔周圍及口角部位出現皰疹,數日後結痂。亦可表現為生殖器皰疹、皰疹性角膜結膜炎及腦炎等。

  診斷 口腔、眼、生殖器和皮膚粘膜的HSV感染,根據典型癥狀和皰疹性病變,一般診斷不難。但神經系統及內臟HSV感染診斷比較困難,可做以下實驗室檢查以確定診斷。

  病毒分離 取患者的皰疹液、唾液、咽喉嗽洗液、眼角膜拭子、子宮頸分泌物、腦脊液和腦組織等標本,用雞胚絨毛尿囊膜或乳鼠腦內接種分離 HSV。亦可應用人胚腎或兔腎細胞、人胚成纖維細胞或人羊膜細胞做病毒分離培養。此外,可劃破兔角膜接種上述標本,能引起典型皰疹性角膜炎。從宮頸陰道細胞和皮膚、口腔、眼或生殖器皰疹底部,刮取感染細胞,染色後可見典型的核內嗜酸性包涵體和多核巨細胞有助於診斷。用免疫熒光技術檢查標本中的HSV抗原,可做快速診斷。應用單克隆抗體技術檢測,不僅能提高檢測方法敏感性和特異性,而且能對分離出來的HSV,正確地進行HSV-1和HSV-2的分型。

  血清學診斷 感染後,血中出現特異性抗體,可用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和間接免疫熒光試驗檢測,但常取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而間接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放射免疫法(RIA)檢測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應用單份血清即可作出早期及近期感染診斷。

  此外,皰疹性腦炎病人早期可做腦穿刺,做活體組織檢查及病毒分離,這有助於確診。應用分子雜交技術檢測HSV-DNA,不僅可以提高特異性及敏感性,尚可鑒別不同型的HSV。

  治療 輕型病人不需全身應用抗病毒治療。碘脫氧脲嘧啶核苷(皰疹凈)局部滴眼治療皰疹性角膜結膜炎效果較好,但因毒性較大不宜全身應用。對全身性皰疹感染及皰疹性腦炎病人,應用阿糖腺苷靜脈滴註有較好的效果。有報告無環鳥苷靜脈滴註,毒性低,療效好。此外應加強一般支持及對癥療法。有繼發細菌感染時應加用抗生素。

  預防 由於HSV感染十分普遍,正常人群中無癥狀排病毒者發生率高,尤其是復發性感染病人很多,而目前又無特異性預防方法,因而預防比較困難。對病人應註意隔離,尤其是須與新生兒、患有皮膚濕疹者、燒傷病人和應用免疫抑制藥的病人隔離。生殖器皰疹應按性病預防。對孕婦的檢查應包括檢查生殖器HSV感染,並應及早防治,以防發生 HSV的先天性感染和新生兒感染。有人主張對患有生殖器皰疹而又妊娠36周的孕婦,應做剖腹產,以免新生兒產生感染。HSV疫苗已經研制成功,但由於 HSV能否致癌?疫苗能否引起潛伏性感染?以及對復發性 HSV感染的預防效果等問題尚未解決,故目前尚未廣泛應用。γ-球蛋白預防效果還不肯定。但HSV減毒活疫苗的完善和廣泛應用,將對控制HSV感染的發生起重大作用。

  

參考書目

 WHO Meet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rpesvirus Disease:Part2,Epidemiology and Immunology,Bull.of WHO,63:427,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