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門從保持城鄉自然生態平衡,保護居民身心健康,為居民創造美麗舒適,有益健康的生活居住環境的目的出發,結合當地自然條件、經濟水準、居民健康狀況、城鄉性質和規模,對新建、改造或擴建的城鄉總體規劃和建設規劃進行衛生審查的一種預防性衛生監督工作。

  城市規劃衛生 是城市規劃和環境科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 包括:①控制城市規模。城市規劃不宜過大,不然將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居民生活條件的惡化。②明確規定城市的性質,以作為城市規劃佈局和發展的依據。③遠期規劃和近期規劃及總體規劃和建設規劃相結合。近期規劃一般以5年為限,遠期規劃一般以20年為限,兩種規劃要相互配合並要留有足夠的備用地。④妥善考慮環境衛生要求。

  城市規劃中與衛生有關的主要問題 主要有:

  ① 總體規劃的審查。城市環境衛生問題的產生主要來自城市建設、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的不協調。因此,新城市建設要重視這三方面的協調,強調做到“三同步“。老城市改造和發展也要在制定城市改造規劃和城市經濟發展規劃的同時,制定城市環境規劃,使之協調同步。

  ② 用地選擇衛生。選擇城市工業用地的同時,就應考慮生活居住用地和衛星城的規劃。生活居住區應位於最健康最好的地段,有水量豐富,水質良好的飲用水水源;避免主要交通幹線(鐵路和公路)穿越生活居住區,有足夠的用地適應發展需要,避免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過高而使綠化面積減少。

  ③ 功能分區衛生。按當地常年風向頻率圖合理佈置生活居住區、工業區、交通運輸倉庫區、商業區和文教衛生區等。

  生活居住區要選用最好的地段,地勢要高燥,有一定坡度(0.50~2.0%)便於排水,環境安靜幽美,配置有商店、文化、教育等服務機構和廣場、綠地,土壤清潔適於綠化,空氣新鮮不受上風向污染源的影響。

  工業區應位於生活居住區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居住區夏季最小風向頻率的上風向,以減少工業煙塵及有害氣體對居民區的污染和危害。工業區位於生活飲用水的水源下遊。工業區與生活居住區間,根據企業生產的性質、規模、危害和技術條件,應設置一定寬度的衛生防護距離。

  交通運輸倉庫區包括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碼頭、機場及城市對外交通服務的各種設施、建築物和倉庫用地,其主要危害有煙塵、有害氣體、噪聲和交通事故等。交通運輸和倉庫宜佈置在城市外圍。有噪聲的車站(火車站和長途汽車站)、碼頭應設在生活居住區最小風向頻率的上風向或市區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側風向。鐵路和航線不應穿越市區,機場應遠離城區。電臺和電視臺與居民區間應有一定的衛生防護地帶,帶內可設置公共建築。

  郊區不僅是城市農副產品的生產供應基地而且為公用事業、對外交通、遊息療養、特殊工業等事業的發展提供用地。各種需要遠離市中心區的一些公用設施,如集中式給水水源、污水處理場、污灌區、垃圾糞便衛生處理區、火葬場等都在郊區。此外,郊區建設對改善城市環境的調節微小氣候,防止大風襲擊也有很大作用。

  ④ 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因素(氣候、地形、水文、土壤和綠化等),創造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統一的生活環境。合理佈置居住建築物,可獲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風,為保證居民區內有良好的微小氣候,在配置住宅時,在南方要加強通風和防暑,北方要註意保溫取暖。

  城市水體不僅可供生產、生活需要的用水,並可調節微小氣候,美化環境,因此應盡可能地把地面水體組織到城市用地之內,但要避免把居民區設在沼澤低窪地區。

  居民區的土壤應疏松幹燥,利用土壤中的細菌和縫隙內的空氣使有機物好氧分解達到無機化。受到有機物嚴重污染(如墳地)和曾用於堆放有毒污染物的地區,均不宜作居住區和糧菜耕作區用地。

  城市規劃不僅要註意有集中的大面積綠化,更應要註意增加分散的綠化,特別是在居民區內,綠化尤為重要。

  城市生活居住區規劃衛生 城市生活居住區常分成幾個居住區,每個居住區又分為若幹人口規模1萬左右的居住小區。居住區和居住小區的用地由居住用地、公共建築用地、公共綠化用地、道路廣場用地等組成。對居住區的規劃衛生要求是:

  ① 適當的建築密度。這對保證住宅有良好的通風、日照、足夠的衛生間距、綠化面積和活動場地等極為重要。建築密度有居住建築密度和總建築密度之分。前者指居住建築基底面積與居住建築用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後者指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占地面積與小區或街坊總面積的百分比。低層建築物(4層以下)的建築密度應小於30%;高層(5層以上)建築物的建築密度以20~25%為宜。

  ② 適當的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居住區規劃衛生中的重要指標,對保證住宅區內有足夠的綠化面積,有良好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極為重要。人口密度過高,表明居住擁擠,人口密集,易傳播疾病,綠化面積減少,通風、日照受影響,不易保持安靜。居住系數指居住面積與居住建築總面積之比,平房的居住系數可采用0.6~0.7,樓房的可采用0.5~0.6。

  ③ 住宅的朝向。這能影響對室內日照、通風、微小氣候和自然采光。選擇住宅朝向的原則為:在節約用地的原則下,保證臥室冬季獲得盡量多的日照,夏季又能避免過熱和有利於自然通風。中國地處北緯45°以南,因此在中國多數地區條件下,最適宜的居室朝向應是南向或東南向。在比較炎熱的地區,夏季住宅的自然通風極為重要,為此住宅建築的長軸應與炎熱季節的主導風向(同時也應考慮風速較大的風向)垂直;在寒冷地區寒風方向則應與居住建築的長軸成小於45°角。選擇朝向時,一般中國北方以考慮日照為主,南方以通風為主。

  ④ 住宅衛生間距。指居住建築物至前面最高建築物間的距離與前面最高建築物高度之比。為瞭不使前排建築物影響後排居住建築物內的日照、通風和采光,按冬季中午室內有3小時左右的日照時間和夏季能通風的要求來確定衛生間距。此比值一般在中國北方不應小於2.0,南方不應小於1.5。在住宅建築群內,使建築物長軸與主導風向形成60°角時,更有利於下風向各排房屋的通風。

  村鎮規劃衛生 是以集鎮為中心,包括全鄉中心村和基層村在內的規劃。其目的和作用是防止農村環境惡化,保持自然生態平衡。

  村鎮總體規劃中的衛生問題 村鎮總體規劃應著重考慮的主要問題有:村鎮道路規劃建設,村鎮供水規劃設計,醫療、衛生、保健網的分佈規劃等。

  村鎮建設規劃中的衛生問題 即總體規劃指導下一個集鎮、中心村或基層村的內部規劃,主要衛生問題如下:

  ① 村鎮用地選擇。基本衛生要求是:向陽、通風、地勢較高;地下水位較低(1.5米以下),水量充足,水質良好,符合衛生要求,或經過處理能達到國傢飲用水衛生標準;土壤無污染,地勢平坦,略有一定坡度(一般不小於2%),不受洪水淹沒和潮汐侵襲;盡可能選擇靠近地面水體的地段,以利微小氣候調節,美化環境,方便交通,又有利於發展。

  村鎮用地應避開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氟中毒、克汀病、克山病及大骨節病)的高發區和自然疫源地(如鼠疫、森林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的自然疫源地);避開鐵路、公路、高壓輸電線路;避開墓地、牲畜掩埋場、沼澤地帶;禁止將村鎮建在用有機垃圾及有毒廢棄物填平的地基上;村鎮和污染源之間沒有一定距離的衛生防護帶。衛生防護帶的距離指產生有害因素的企業和場所的污染源至村鎮住宅區邊界的最小距離。中國村鎮住宅區與產生有害因素的企業和場所間的衛生防護帶的寬度如表

中國村鎮住宅區與產生有害因素的企業和場所間的衛生防護帶的寬度

  ② 村鎮功能分區。功能分區合適可以把有害因素限制在最小范圍內;較大的村鎮往往有下列各功能區。

  生活居住區是功能分區的重點,應佈置在自然環境和衛生條件較好的地方,大氣污染源的上風向,河流污染排放點的上遊;與產生噪聲,有害廢氣、廢水、廢渣的工副業保持一定衛生防護距離;要適於綠化、美化和埋設各種衛生設施及管線。在山區丘陵地帶要選向陽背風坡段,避免產生逆溫、煙霧停滯的山谷地段;北方寒冷地區要避開風口,以防冬季寒風襲擊。有關建築密度、人口密度、住宅朝向和衛生間距,可參見城市生活居住區規劃衛生部分。

  工、副業區是污染區,產生有害三廢和噪聲的工、副業及拖拉機站,均要佈置在獨立的工、副業區內。該區應設在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和河流下遊,與生活居住區有一定的衛生防護距離,防護帶內佈置10~30米的綠化帶,以減少污染;污染嚴重的化工廠更要遠離生活居住區;易燃易爆的生產場所要安置在村鎮外獨立地段,以確保安全。

  公共建築區包括行政機構和文化服務設施等建築,如辦公樓、學校、托幼機構、文藝場所、敬老院、影劇院、運動場以及衛生院等。該區應是人流少、噪聲小、不受污染和幹擾的地段,具有安靜的休息環境。學校周圍的環境要安靜,以保證上課時教室內噪聲強度不超過50分貝(A聲級),學校要離主要街道15米以上。學校用地面積一般按小學為每人15~20米2,中學為每人20~25米2計算。小學的服務半徑不宜超過1.5公裡,中學不宜超過2.5公裡。衛生院或醫院用地應與居民區有一定的衛生防護距離(至少100米),避開噪聲幹擾和有害物質的污染,位於村鎮外具有良好自然環境,有足夠的綠化面積和衛生間距,並應有防止環境污染的污水處理和排放及污物無害化處理設施。

  飼養區應設在夏季最大風向頻率的下風向,位於村鎮邊緣,遠離飲用水源的獨立地段,周圍盡量綠化。要同時規劃排水系統和糞便處理場所。飼養區與生活居住區間,視其規模大小要有不小於100米的綠化衛生防護帶。

  農業生產區包括打谷場、菜地、樹林、果園、衛生防護林帶、地面水、飲用水的水庫、污水灌溉場地、垃圾和糞便綜合處理利用場以及污水處理場等。菜地、樹林、果園、衛生防護林帶、水面對村鎮的微小氣候和防風具有良好作用。打谷場應選村鎮夏秋季主導風向的下風向,與生活居住區有一定衛生防護距離。曬場禁止用柏油地面,因柏油地面受裂日曝曬後,瀝青中的苯並芘會污染糧食。

  商業服務場所一般配置在村鎮中心服務半徑均衡的地段。農貿市場一般應設在當地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和村鎮邊緣的地段,與居住區保持一定距離並隔以綠化防護帶。按經營商品的類別佈置經營地段,將有礙衛生的牲畜、傢禽、柴草等經營項目和有噪聲、煙塵、不良氣味的行業安排在市場的最邊緣地段,以防污染市場環境。按農貿市場最高峰人流量設計安排農貿市場內公共廁所、垃圾箱等衛生設施。

  

參考書目

 姚志麒等主編:《環境衛生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北京,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