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的某一部分、一塊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現的不受意志支配的運動。可由大腦皮質運動區、基底節、小腦、脊髓、周圍神經或肌肉各部分的病變引起。病因包括感染、中毒、變性、遺傳、腦血管病、腫瘤、外傷等。不自主運動包括震顫、舞蹈、手足徐動、肌陣攣、肌束震顫、抽搐、扭轉痙攣等。

  震顫 全身或身體一部分表現的不隨意的但相對有節律的振動性運動。見震顫。

  舞蹈樣運動 突然發生、無目的、無節律、不對稱、粗大的快速肌肉收縮,為錐體外系疾病常見的病狀。發生於面部和肢體,尤以上肢近端為著。局部舞蹈運動表現為皺眉、擠眼、咧嘴、舌不自主伸縮等轉瞬即逝的“鬼臉”動作。在上肢表現為聳肩、上臂的前伸後屈、手突然旋前或旋後等,在下肢表現為跨步過大,呈跳躍式,或表現為舞蹈步態、足趾的屈伸、內翻與外翻。以上癥狀的急性出現見於風濕性舞蹈病西德納姆氏舞蹈病,慢性者見於慢性進行性舞蹈病亨廷頓氏舞蹈病(見舞蹈病)。

  手足徐動 又稱指劃運動,表現為肌僵硬和手足持續、緩慢、不規則的扭曲運動。頻率較慢,一般低於2次/秒。以四肢遠端為著,也可累及面部和舌。以上動作在精神緊張時加重,安靜時減輕,入睡時消失。為紋狀體病變引起。病因不明者稱特發性手足徐動癥,代表疾病為紋狀體大理石樣變性(先天性雙側手足徐動癥)。另一類為癥狀性手足徐動癥,見於腦炎、肝豆狀核變性、核黃疸、腦動脈硬化伴腦軟化、腦室穿通畸形和麻痹性癡呆等病。

  肌陣攣 肌肉收縮或抑制(後者指陰性肌陣攣)引起的肌肉電擊樣或閃電樣運動。可累及單個肌肉或一組肌肉,其范圍可由一塊小肌肉到整個身體。肌陣攣可見於各種疾病,如急性、慢性腦炎、腦膜炎或顱內占位性病變及腦血管病,多為彌散性腦損害的一種表現,也可為癲癇的一種特殊類型(肌陣攣性癲癇)。

  肌束震顫 小肌束自發的細小、快速或蠕動樣的收縮。肉眼可以看到的小肌肉快速的收縮(蠕動樣顫動)不足以引起關節運動。常以“肉跳”來形容,而肌纖維震顫呈單個肌纖維的收縮,肉眼看不到,僅在肌電圖上有所表現。前者為脊髓前根病變所致,後者常表現為脊髓前角細胞或顱神經運動核病變。常見於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癥。

  抽搐 突然出現的,一塊肌肉或一組肌肉短暫的復雜的協調運動。如頭部搖動、眨眼、聳肩、面肌抽搐、咽喉肌抽搐等。可用意志控制、睡眠時消失,在兒童較成人多見。可發生於多塊或多組肌肉,可發生於一塊以上由作用相反的神經支配的肌肉。可為精神因素引起,如習慣性痙攣(突然發生快速、重復或交替出現的限於一群肌肉的不隨意運動,多見於男孩,可因某些部位不適引起的保護性或習慣性動作保留下來所致),三叉神經痛時可因疼痛刺激而出現面肌抽搐。吉爾·德·拉·圖雷特氏綜合征表現為突發性多發的抽動,伴猥褻性言語,病因不明,可能與腦器質性病變有關。

  扭轉痙攣 又稱扭轉性肌張力障礙,表現為肌張力障礙,和四肢近端、軀幹甚至全身的劇烈而不隨意的扭轉。臨床上分原發性扭轉痙攣(原因不明)和癥狀性扭轉痙攣,見於感染、血管病、中毒、腫瘤等。病理改變為基底節神經細胞變性,齒狀核細胞喪失為重要病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