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掌握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技術裝備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學會運用坦克兵戰術而進行的訓練。

  簡史 坦克兵訓練是隨著坦克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英國於1916年4月在塞特福德附近修建瞭訓練場,供其初建的坦克部隊進行駕駛、射擊和簡單的機動訓練;1917年又開辦一所駕駛學校和一所射擊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蘇、德等國軍隊新建和擴建瞭坦克部隊,並進行瞭訓練和演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期間,美、蘇、德等國擴大瞭坦克兵部隊的規模,加快瞭訓練步伐。蘇軍坦克兵院校由戰前的16所發展到32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戰術核武器的出現和坦克技術的發展,許多國傢的坦克兵(有的稱裝甲兵)都強調在近似實戰條件下進行高強度、大難度的訓練。充分利用訓練中心和各種模擬裝置,對坦克部隊進行專業技術和不同規模、不同課題的戰術訓練。坦克技術保障也成為坦克兵訓練的重要內容。

  中國軍隊的坦克兵訓練始於1929年。是年3月,國民黨軍隊成立戰車隊並組織訓練。20世紀30年代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新疆和延安開始培訓技術骨幹,為建立坦克兵作瞭準備。40年代中、後期,組建瞭東北坦克大隊、華東坦克隊和華北坦克隊,利用繳獲的坦克、器材、油料和彈藥組織瞭駕駛和射擊訓練。1948年12月在沈陽成立瞭坦克教導團,為部隊培訓瞭一批骨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相繼組建瞭坦克兵各級各類院校和坦克乘員訓練基地,頒發瞭訓練大綱和教范、教令、教材,加強瞭坦克兵的正規化訓練,提高瞭坦克兵在現代條件下的作戰能力。

  內容和方法 主要包括專業技術訓練、修理專業訓練和戰術訓練。專業技術訓練主要內容有坦克(裝甲車輛)的武器、通信設備的構造、維護與保養,駕駛理論和實車駕駛,射擊理論和實彈射擊,通信理論、通信設備的使用和電子對抗知識等。修理專業訓練主要內容有修理專業的基礎理論,各種機具設備的操作使用,修理、搶救的知識與技能等。戰術訓練包括理論學習和各級戰術演練。單車戰術訓練主要是演練利用地形地物,對各種目標的射擊,全車乘員協調一致的動作。分隊戰術訓練主要是演練軍官的組織指揮和分隊間的協同動作。合同戰術訓練主要演練作戰原則的運用,組織指揮,各兵種的協同動作和各種保障等。

坦克兵進行駕駛技術訓練

  坦克兵軍官訓練主要在院校進行。新乘員和修理工首先在訓練基地或訓練團進行訓練,爾後補入部隊訓練。坦克兵訓練普遍實行技術考核制度,經過技術考評,成績達到標準的,授予相應的技術等級和技術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