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對古代兵器的泛稱。源於“十八般武藝”之說。中國古代兵器,種類繁多。南宋華嶽編於嘉定元年(1208)的《翠微北征錄》中稱:“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元朝之後,“十八般武藝”一詞被廣泛用於戲曲小說中,其含義也日趨廣泛。明代謝肇淛撰《五雜俎》和朱國楨撰《湧幢小品》中,記“武藝十八事”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簡、撾、殳、叉、杷、綿繩套索、白打。前十七種是兵器名稱,第十八種是徒手拳術。清朝褚人獲在《堅堅瓠集》中又有不同的說法,為“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朳”。十八種都是兵器名稱。“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藝,由於多是兵器名稱,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說。具體說法有八九種之多,較為常見的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镋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