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初期,山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員會領導下,為開展抗日武裝鬥爭發動的起義。

  1937年7月底侵華日軍佔領平(今北京)、津後,一路沿津浦鐵路南犯山東,國民黨軍不戰而逃,山東人民迫切要求組織起來,抗擊日軍的侵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等,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在敵後放手發動群眾、獨立自主開展遊擊戰爭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關於在山東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指示,10月在濟南秘密召開瞭省委會議,研究制定瞭發動武裝起義的計畫。起義之前,中共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出一批幹部到山東,加強對起義的領導和軍事指揮。

  1937年11月,由中共冀魯邊工委於文彬、馬振華等組織的“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在鹽山、樂陵、寧津、慶雲、無棣等地,領導人民舉行瞭武裝起義,組成“人民抗日救國軍第1軍”。1938年1月底,起義部隊一舉攻克鹽山縣城,殲日軍30餘人、偽軍400餘人,繼而又連克無棣、樂陵、慶雲縣城,起義武裝迅速發展到2000餘人,建立瞭樂陵、慶雲、南皮3縣抗日民主政權。

山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

  1937年11月,山東省委派組織部長張霖之等到聊城,加強魯西北特委的領導,協助國民黨進步人士、山東省第6區專員兼保安司令范築先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在共產黨的推動和建議下,范將其保安司令部改為山東省第6區抗日遊擊司令部,收編的遊擊武裝編成35個支隊。魯西北特委還建立瞭堂邑縣第1遊擊大隊,洪濤任隊長,後發展為第10支隊。上述武裝在魯西北平原和肥城附近大峰山區,積極打擊日軍。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書記理琪等領導文登縣天福山地區的武裝起義,組成瞭“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1938年2月13日,第3軍攻克牟平城,俘偽縣長以下170餘人。3月,攻克福山城,又在萊陽花園頭村斃傷日軍75人。與此同時,蓬萊、黃縣、掖縣起義武裝收復瞭3縣縣城,並建立瞭掖縣、蓬萊兩縣抗日民主政府。至4月,第3軍發展到7000餘人。

  1937年秋,山東省委派姚仲明和廖容標等先後到長山縣(周村以北)開展工作,與長山中學校長、進步人士馬耀南密切合作,於12月27日,在長山與臨淄間的黑鐵山舉行武裝起義,成立瞭“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5軍”。1938年1月中旬,起義部隊襲入長山城,接著又在鄒平城北小清河兩岸設伏,擊沉日汽艇1艘,全殲日軍12人。此後,第5軍進入周村西北長白山區,攻克鄒平城,又與淄川、益都、章丘、臨淄等地起義武裝會合,攻克淄川。至5月,部隊發展到6000餘人。

  1937年12月底,中共魯東工委和壽光縣委在壽光縣牛頭鎮發動武裝起義,成立瞭“八路軍魯東遊擊第8支隊”。隨後中共魯東工委書記鹿省三等人領導瞭濰縣蔡傢央子和昌邑縣瓦城一帶的武裝起義,成立瞭“八路軍魯東遊擊第7支隊”。1938年4月2日,兩支隊聯合襲擊瞭昌邑以北的柳疃,殲日偽軍一部。戰後,兩支隊合並,成立瞭“八路軍魯東遊擊指揮部”,轉至黃縣一帶與第3軍指揮部會師,建立瞭黃縣抗日民主政權。至6月,部隊發展到5000餘人。

  1938年1月1日,黎玉、林浩、洪濤、趙傑等在徂徠山領導武裝起義,成立瞭“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4支隊”。隨後,將萊蕪、新泰、寧陽等縣起義武裝編入第4支隊。1月中旬以後,部隊分為兩路:一路向新泰、蒙陰、費縣、泗水地區發展;一路向萊蕪、淄川、博山地區發展。活動到博山一帶的部隊,與由清河區南下的第5軍一部會合,協同博山起義武裝,攻克博山城,殲滅瞭守城偽軍。此後博山、泗水起義部隊和蘭陵、十字路(今莒南縣城)、沂水等地起義武裝均編入第4支隊。至4月,部隊發展到4000餘人,成為堅持泰山、沂蒙山區抗日鬥爭的骨幹力量。

改編成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的原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在掖縣沙河鎮召開紀念大會

  1937年12月,山東省委派張北華等到泰山以西地區開展工作。翌年1月1日,在夏張鎮舉行武裝起義,組成瞭“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至4月上旬,自衛團攻克肥城,襲擊界首鎮,並在津浦鐵路上的黑虎泉、萬德車站附近,破壞日軍交通運輸。在此期間,長清、泰安、肥城的起義武裝,先後編入自衛團,部隊發展到2000餘人。

  1938年初,沂水中共黨組織在沂水以西的公傢疃一帶組建瞭“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4支隊第6大隊”。莒縣中共組織在浮來山一帶,建立瞭一支武裝,4月與第6大隊合編,6月向莒縣、日照一帶發展,開辟濱海地區的工作。先後在十字路、良店、碑廓殲偽軍200餘人,在臨沂東北湯頭殲偽軍、土匪百餘人。8月,改編為“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第2支隊”,部隊發展到1500餘人。

  1938年3月,在中共蘇魯特委書記郭子化領導下,沛縣、滕縣、嶧縣等地發動瞭武裝起義。5月1日,起義武裝在棗莊以西的墓山匯合,組成“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第1總隊”。此後,臨沂、郯城起義武裝編入第1總隊。為保衛徐州,配合正面戰場作戰,第1總隊多次在臨(城)棗(莊)公路上伏擊日軍輜重部隊,破壞津浦鐵路臨城(今薛城)滕縣段的交通運輸。在鬥爭中部隊發展到近千人。

  同年春,中共蘇魯特委又在銅山、沛縣、肖縣、豐縣、碭山、永城、宿縣分別發動武裝起義。魯西南工委,在單縣、金鄉一帶組織瞭武裝。6月中旬,起義武裝千餘人在豐縣東南的華山鎮會合,組成“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2總隊”。

  山東人民抗日起義武裝,在9個多月內發展到4萬餘人,作戰百餘次,攻克縣城15座,在十幾個地區建立瞭抗日遊擊根據地,發展瞭敵後遊擊戰爭,有力地配合瞭正面戰場作戰,增強瞭山東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為爾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和抗日武裝力量奠定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