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2月~1905年9月,日本和沙皇俄國重新瓜分中國東北和朝鮮,進而爭奪亞洲及太平洋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戰爭主要在中國東北進行,使中國人民蒙受巨大災難,朝鮮人民也深受其害。

  歷史背景 19世紀末,日本和沙皇俄國競相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1894年,日本出兵侵入朝鮮,對中國發動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從中國割取遼東半島,並將朝鮮納入其勢力範圍。日本的擴張觸犯瞭妄妄圖獨吞中國東北的俄國的利益。俄國串通德、法兩國,始則迫使日本將遼東半島“退還”中國,繼而借口“還遼有功”和“共同防日”,誘使中國清政府簽訂密約,攫取在中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滿洲裡至綏芬河)的權利。1898年,又強行租借旅順口和大連,攫取修築中東鐵路支線(哈爾濱至大連)的特權。1900年,俄國在參加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同時,以“保護鐵路”為名出兵侵占中國東北全境。嗣後,不僅拒不撤兵,反加緊向朝鮮滲透。日本一直不甘心退出遼東半島,積極擴軍備戰,準備以武力迫使俄國讓步。1902年,日本與英國結盟,並得到瞭美國的支持。在此前後,日俄兩國雖就瓜分中國東北和朝鮮問題一再談判,但始終未能達成妥協。1904年2月6日,兩國終於斷絕外交關系。

  戰前雙方態勢和企圖 日本陸軍有常備軍近20萬人、預備役3.5萬人、後備役20萬人,主要部署在本州、九州地區;海軍有作戰艦艇80餘艘,26萬餘噸,主要基地在佐世保、吳港、對馬。日軍的作戰企圖是:以海軍殲滅俄太平洋分艦隊,奪取制海權;以陸軍一部登陸朝鮮,向鴨綠江推進,實施鉗制作戰;主力在遼東半島登陸,攻占旅順口,爾後北進,殲俄軍主力於遼陽、奉天(今沈陽)一帶。

日俄戰爭

  俄國陸軍有常備軍113.5萬人、預備役350萬人,主要部署在西部;遠東地區僅10萬人,分散在中國東北、濱海邊區和外貝加爾地區。海軍有4個艦隊,主力部署在波羅的海和黑海。太平洋第1分艦隊轄作戰艦艇63艘,19萬噸,主要基地在旅順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俄國總兵力雖超過日本,但遠東戰場的優勢卻在日本方面。俄軍的作戰計劃是:以海軍阻止日軍登陸,以陸軍一部守旅順口和烏蘇裡江,另一部兵力在鴨綠江岸遲滯日軍進攻;主力在海城、遼陽地區集中,待增援部隊到達後轉入反攻,先將日軍逐出東北、朝鮮,後在日本本土登陸。

  作戰經過 1904年2月8日夜,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為東鄉平八郎海軍中將)突然襲擊泊於旅順口外的俄國太平洋第1分艦隊(司令為О.В.斯塔爾克海軍中將),揭開日俄戰爭序幕;9日,又擊沉停泊在朝鮮仁川的2艘俄艦。以後,日艦隊通過不斷攻擊和封鎖旅順口,限制俄艦隊的行動,為陸軍在朝鮮和遼東半島登陸創造瞭條件。2~3月,日陸軍第1集團軍(司令為黑木為楨上將)先後在仁川和鎮南浦登陸,4月末至5月初,渡過鴨綠江,擊潰俄東滿支隊(司令為Μ.И.紮蘇利奇中將),占領九連城、鳳凰城,前出太子河,威脅遼陽俄軍的側後。5月5日,日第2集團軍(司令為奧保鞏上將)開始在遼東半島貔子窩登陸,26日占領金州,29日,日第3集團軍(司令為乃木希典上將)在大連登陸,進逼旅順口。6月,第2集團軍回師北上,在得利寺擊退南下救援旅順口的俄軍南滿支隊(司令為И.И.什塔克爾別爾格中將),然後乘勝追擊,沿鐵路向遼陽進攻。5月19日,日獨立第10師在遼東半島大孤山登陸。6月,占領岫巖,7月,與第2集團軍1個師合編為第4集團軍(司令為野津道貫上將),占領析木城,前出海城。至此,日軍3個集團軍形成瞭合圍遼陽的態勢。

  遼陽之戰 遼陽是中國東北南部的戰略要地,6月20日,日軍成立“滿洲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為大山巖上將,統一指揮各集團軍,準備進攻遼陽。俄滿洲陸軍由總司令А.Н.庫羅帕特金上將直接負責指揮。日軍參戰兵力為3個集團軍,13.5萬人,火炮474門;俄軍為2個集群,15.2萬人,火炮606門。8月下旬開始,日軍第1集團軍首先向俄軍左翼迂回,第2、第4集團軍繼而從正面進攻。經過10天激戰,庫羅帕特金擔心被圍,於9月初下令全線退至沙河,日軍乘勢占領遼陽。此戰日軍傷亡2.4萬人,俄軍傷亡近2萬人。

  沙河之戰 9月末,俄軍兵力增至21萬餘人,火炮758門。日軍為12萬人,火炮488門。俄軍恃兵力優勢,從10月初開始向日軍進攻,日軍積極反擊,雙方在沙河地區展開激戰。10月中旬,雙方均因喪失進攻能力而轉入防禦,形成隔河對峙局面。此戰日軍傷亡2萬餘人,俄軍傷亡4萬餘人。

  旅順口之戰 8月19日,日軍第3集團軍對旅順口要塞發動總攻。最初采用強攻,久攻不克,付出重大代價;爾後改用圍攻,實施坑道爆破。12月5日,日軍攻占瞰制港灣的203高地,並在高地上設立炮兵觀測站,擊毀港內突圍未成的俄海軍主力艦隻。1905年元旦,俄守軍(司令為А.Μ.斯特塞爾中將)投降。此戰日軍累計兵力約13萬人,火炮400門;俄軍兵力約5萬人,火炮646門。日軍傷亡近6萬人,俄軍被俘3.2萬人。

  奉天之戰 日軍占領旅順口,使日俄戰爭發生重大轉折。日第3集團軍所轄第11師得以擴編為鴨綠江集團軍(司令為川村景明上將),轉進奉天東南賽馬集,其餘各師相繼北上,參加奉天之戰。1905年2月中旬,日軍於沙河一線集結5個集團軍,25萬人,火炮992門,完成瞭進攻準備。俄軍在奉天周圍集結3個集團軍,約30萬人,火炮1494門,準備與日軍決戰。2月20日,日軍全線發起攻擊。鴨綠江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向俄軍左、右兩翼迂回,第1、第2、第4集團軍從正面鉗制俄軍,主攻指向俄軍右翼。由於俄軍統帥庫羅帕特金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有誤,對總預備隊運用不當,俄軍遭到失敗。3月9日夜間,俄軍撤退。此戰日軍傷亡7萬人;俄軍傷亡、被俘9萬人。奉天之戰後,俄軍退守四平一線。

  對馬海戰 當俄國太平洋第1分艦隊部分被殲,其餘艦艇被封鎖在旅順口港內時,俄國調波羅的海艦隊主力38艘艦艇編成太平洋第2、第3分艦隊(由З.П.羅熱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統一指揮),一路經蘇伊士運河,一路繞非洲好望角,駛往遠東增援。於1905年5月27日,在對馬海峽遭到日本99艘艦艇的截擊。日艦隊以多對少,以逸待勞,發揮艦艇的火力、速度優勢,機動作戰。結果,俄艦隊大敗,被擊沉19艘,被俘5艘,死亡5000人,被俘6000人(內有艦隊司令);日艦隊僅損失水雷艇3艘,傷亡700人。此戰決定瞭俄國在日俄戰爭中的敗局。

  對馬海戰以後,6月下旬,日朝鮮集團軍(司令為長谷川好道上將)在朝鮮元山登陸,進取會寧。7月,日第13師在薩哈林島(庫頁島)登陸,8月1日,俄守軍投降。至此,日俄兩軍的作戰行動結束。

  戰爭結局 日俄戰爭歷時19個月,日軍參戰總兵力約110萬人;俄軍參戰總兵力約120萬人。戰爭中,日軍傷亡、被俘約21萬人,損失艦船91艘,支出軍費17.2億日元。俄軍傷亡、被俘約27萬人,損失艦船98艘,支出軍費20億盧佈。日軍在戰場上雖然節節勝利,但人力、財力消耗殆盡;俄國接連失利,國內醞釀著革命危機。雙方均不願將戰爭繼續下去。美國乘機出面調停。1905年8月,日俄在美國樸次茅斯談判。9月5日簽訂《樸次茅斯和約》。戰後,俄國退守中國東北北部,朝鮮和中國東北南部則成為日本的勢力范圍。

  日本戰勝俄國的主要原因是:戰前準備充分,1895年開始的十年擴軍計劃,至戰爭爆發時已經完成;軍隊以師為基本戰術單位,適於在山地作戰;官兵訓練有素;戰爭初期實施突然襲擊,掌握瞭制海權。而俄國低估日本的實力,對戰爭準備不足;戰場遠離國傢中心地區,僅有的一條西伯利亞鐵路,運輸能力低,兵員和物資的補充不能滿足需要;軍隊的編制裝備不適於山地作戰;官兵厭戰,士氣低落;軍隊缺乏訓練,軍事素質差;統帥部執行消極防禦戰略,指揮失當。В.И.列寧的結論是:“不是俄國人民,而是專制制度遭到瞭可恥的失敗。”

  戰爭期間,日俄兩國都動員瞭龐大兵力,陸軍較廣泛地使用彈倉步槍、機槍、速射炮等新式武器,海軍裝備瞭比較新式的軍艦。作戰行動有瞭更大規模,幾個集團軍展開在百餘公裡的正面上,縱深達到數十公裡。戰術發生瞭新的變化,迂回和包圍成為進攻作戰的主要戰術手段。由於防禦一方加強瞭火力,進攻一方必須善於利用地形,實施近迫作業,采用更加稀疏的散兵隊形,並發展瞭夜戰。炮兵已能從遮蔽發射陣地進行射擊。防禦陣地構築的方法也有瞭發展。後勤保障在戰爭中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在戰爭中陸海軍協同動作顯示瞭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