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晉義熙十二年(後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劉裕率東晉軍攻克長安(今西安西北)滅亡後秦的戰爭。

劉裕滅後秦之戰

  東晉滅南燕後,北部鄰國有北魏和後秦。魏連年災荒,北有柔然威脅,無無力南進。義熙十二年二月,後秦主姚興病亡,子姚泓立,兄弟相殺,關中騷亂,西秦擾於西,夏襲於北。劉裕欲代晉,在鞏固其朝內地位後,謀立威於外,於是向後秦發動戰爭。

  八月,劉裕率大軍從建康(今南京)出發,兵分五路,水陸並進,擬先攻洛陽,後圖關中。命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率步軍自淮水一帶向許昌(今屬河南)、洛陽方向進攻;建武將軍沈林子等率水軍自汴水溯河水(黃河)西進;冀州刺史王仲德督前鋒諸軍,率水軍由彭城(今江蘇徐州)經泗水開巨野澤入河水;新野太守朱超石等,率軍由襄陽(今屬湖北)趨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振武將軍沈田子、建威將軍傅弘之率軍由襄陽挺進武關(今陜西商南城南)。面臨晉軍的進攻,後秦被迫采取北拒夏、東擋晉的兩面防禦作戰對策。九月,劉裕至彭城督師。各路晉軍迅速向前推進,發展順利。後秦征南將軍姚洸鎮守洛陽,見晉軍壓境,向長安求救。十月中旬,檀道濟軍進逼洛陽,迫姚洸出降,俘4000餘人,盡予釋放。秦民感悅,歸附甚眾。後秦援軍聞洛陽已陷,不敢東進。王鎮惡等見有隙可乘,不等大軍到達,乘勝西進。十三年三月,攻克潼關(今陜西潼關東北)。後秦大將軍姚紹退守定城(在潼關西三十裡處),據險抵抗。兩軍相持於潼關以西。

  溯河水而上的晉軍,須通過魏境,劉裕采用軍事與外交相結合的手段,得以假道西進。四月,劉裕抵洛陽;七月,至陜縣(今屬河南),確定自率主力由潼關進攻長安,遣沈田子、傅弘之率部由武關配合夾擊。八月,劉裕至潼關,派朱超石等北渡河水攻蒲阪(今山西永濟西),掩護主力翼側。後秦主姚泓欲親率大軍迎擊劉裕軍,因恐沈田子襲其後,決定先擊沈軍,遂率步騎數萬至青泥(今陜西藍田)。沈軍僅千餘人,傅弘之以眾寡懸殊為由,勸阻出戰。沈田子認為兵貴用奇,於是乘秦軍營陣未立,即率部出擊,傅弘之跟進。秦軍圍沈部數層,沈田子激勵士卒奮戰,殲秦軍萬餘人,姚泓敗奔霸上(在長安東)。關中郡縣,紛紛附晉。沈軍的勝利,有力地策應瞭主力的西進。但攻蒲阪的朱超石軍失利,退回潼關。劉裕依王鎮惡的建議,令他率水軍溯渭水直趨長安。這時,姚紹病逝,代守定城的東平公姚,恐側背受威脅,退守鄭縣(今陜西華縣)。劉裕揮軍逼進,王鎮惡率軍乘蒙沖小艦,進至渭橋(在長安北),棄舟登岸,擊敗秦將姚丕。姚泓率兵來救,不戰而潰。王鎮惡軍攻入長安。八月二十四,姚泓被迫投降,後秦亡。

  此戰,劉裕善擇戰機,部署周密,軍事政治處置得當;攻長安時以偏師入武關,派水軍溯渭水西進,配合主力,水陸夾擊,終獲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