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初年,劉秀遣軍消滅割據蜀地的公孫述集團的溯江進攻戰。

  劉秀摧毀隴西隗囂勢力後,於建武十一年(西元35)春揮兵攻蜀。公孫述面對漢軍攻勢,採取東依三峽、北靠巴山、據險防守之策,派將軍王元等屯軍河池(今甘肅徽縣西北)、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防禦漢軍南攻,命翼江王田戎等守荊門、虎牙(今湖北宜昌東南隔江相望之二山),並架浮橋、修望樓,阻止漢軍西進。劉秀據此採取南北合擊、水陸並進、鉗攻成都的作戰方略,派大將岑彭、大司馬吳漢漢、將軍臧宮等率水陸軍6萬餘、騎5000,乘戰船數千艘,溯江西進;命大將來歙等出天水(今甘肅通渭西北),相機南進。

劉秀攻蜀之戰

  閏三月,岑彭為分割荊門、虎牙蜀軍,焚燒浮橋、望樓,從水路突破,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境),繼克沿江諸險,迫田戎退保江州(今重慶市)。六月,岑彭留將軍馮駿監視田戎,自率主力北上,破平曲(今重慶合川西北)。此時,北面來歙率軍大敗王元軍,攻占下辨,乘勝南進。公孫述派刺客殺來歙,阻止漢軍南下,並急速調整部署:派大司馬延岑及王元等率軍據守於廣漢(今四川射洪南)、資中(今四川資陽)等地;派將軍侯丹率2萬人屯黃石(今重慶江津境),阻擊漢軍。岑彭亦調整部署,留臧宮率降卒5萬鉗制延岑軍,自率主力取道江州,溯江西上。八月,攻占黃石,擊敗侯丹軍。接著,倍道兼行,攻克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並出精騎直搗蜀之腹地廣都(今成都南)。此時,臧宮溯涪江,襲擊蜀軍,殲萬餘人,迫王元部投降,延岑敗逃成都。十月,公孫述派人在武陽刺殺岑彭,漢軍退出武陽。劉秀急命吳漢率軍3萬自夷陵沿江直上,接替岑彭。十二年正月,吳漢進抵南安(今四川樂山),在魚涪津(今四川樂山北)大敗蜀軍,繼而繞過武陽,攻取廣都。七月,馮駿攻占江州。九月,臧宮連克涪縣(今四川綿陽東)、綿竹(今四川德陽北)、繁(今四川新都西北)、郫(今四川郫縣)等城。隨即與吳漢會師,直逼成都。

  漢軍兵臨城下,公孫述招募敢死士,襲擊漢軍,初獲小勝,便以為漢軍力盡。十一月十八,公孫述貿然反擊,派延岑擊臧宮,自率數萬人攻吳漢。吳漢以一部迎戰蜀軍,待其疲困後,遣精兵數萬突然進擊,蜀軍大亂,公孫述戰死。次晨,延岑舉城降。至此,劉秀取得瞭統一戰爭的最後勝利。

  劉秀攻蜀,是中國戰爭史上溯三峽進軍,並利用江河實施深遠距離迂回進擊的著名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