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軍民粉碎日軍首次圍攻的作戰。

  1937年秋,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開闢和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嚴重威脅著日軍佔領的北平(今北京)、石傢莊、太原、張傢口等戰略要地和平漢、平綏、同蒲、正太鐵路等主要交通線。11月下旬,日軍調集第5、第14、第109師團和關東軍各一部以及偽軍共2萬餘人,分兵8路圍攻晉察冀邊區:一路由懷來、涿鹿向蔚縣;一路由天鎮、陽原向蔚縣;一路由應縣向渾源、廣靈;一路由保定、易縣向淶源、、靈丘;一路由定縣、新樂向曲陽、行唐;一路由石傢莊、獲鹿、井陘向平山、靈壽;一路由平定、壽陽向盂縣;一路由代縣、忻縣向繁峙、定襄。日軍企圖以分進合擊戰術,一舉消滅晉察冀邊區的八路軍,摧毀初建的抗日根據地,確保占領區的安全。晉察冀軍區部隊和遊擊隊,在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采取以遊擊隊襲擾、疲憊和消耗日軍,集中主力尋機殲敵,以打破日軍圍攻的作戰方針,展開瞭反圍攻作戰。

  從11月24日起,日軍4000餘人先由懷來、陽原、應縣等地向蔚縣、廣靈進攻。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部隊,為避敵鋒芒,主動撤離縣城,依托山區有利條件與日軍周旋。應縣日軍1000餘人進占渾源後,繼續東犯廣靈,進至亂嶺關地區被第1軍分區部隊截擊,傷亡200餘人。陽原日軍1000餘人由蔚縣進占廣靈,遭到當地軍民的四處襲擾,被迫於12月11日向蔚縣收縮。由蔚縣向南進犯的日軍,於北口村被第1軍分區部隊擊退,被殲200餘人。由保定、易縣西犯淶源的日軍3000餘人途經北奇村、紫荊關、王安鎮等地,連遭軍區騎兵營和第1軍分區部隊打擊。軍區伸向日軍側後的部隊,破壞日軍補給線,襲擊交通要點,在大龍華戰鬥中殲日軍200餘人。進占淶源的日軍繼續向西向南進犯,在張傢峪、插箭嶺等地被軍區部隊和遊擊隊擊退。淶源日軍由於晝夜遭到八路軍和遊擊隊的襲擾,且交通受阻,補給困難,被迫在19日棄城撤退,軍區部隊遂乘勝收復淶源和紫荊關。代縣等地的日軍出犯後,沿途也遭到八路軍和遊擊隊的襲擊。軍區第2軍分區部隊,乘日軍出犯,後方空虛,於14日夜襲原牙鎮,日軍猝不及防,被殲100餘人。由定縣、井陘、平定等地分別向曲陽、平山、盂縣進犯的日軍5000餘人,也遭到軍區第3、第4軍分區部隊打擊。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為配合晉察冀軍區作戰,奉命由五臺地區開赴洪子店地區。12月15日,第344旅一部和第4軍分區部隊分別在小寨和清城鎮伏擊戰中,殲日軍300餘人。隨後,襲擊瞭進占平山等地的日軍。為策應晉察冀軍區反圍攻作戰,冀中人民自衛軍襲擊瞭定縣和新樂車站;八路軍第120、第129師各一部,分別在大同至太原和石傢莊至太原鐵路沿線,襲擊日軍運輸隊,破壞其鐵路交通。至12月22日,進犯晉察冀邊區的各路日軍除占據渾源、蔚縣、行唐、平山等縣城外,其餘先後從根據地撤退。

晉察冀邊區反“八路圍攻”

聶榮臻(左)在前線陣地上

  這次反圍攻,殲日偽軍2000餘人。晉察冀邊區軍民首次反圍攻的勝利對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起瞭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