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軍隊在朝鮮平壤進行的一次重要作戰。

  豐島海戰後,中日兩國政府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七月初一同時宣戰。清政府派遣總兵衛汝貴、馬玉昆、左寶貴和護軍統領豐升阿,率兵29營入朝,於平壤會合自成歡、牙山敗回的葉志超軍,總兵力達1.7萬餘人。平壤清軍由葉志超總統,準備抗擊日軍。平壤為朝鮮舊都,位於大同江西岸,山水環抱,形勢險要。城北玄武門牡丹臺,為全城制高點。

  日本政府對中中國宣戰後,任命陸軍上將山縣有朋為司令官,組成第1軍,下轄第3、5兩師團,共1.6萬餘人分四路圍攻平壤。少將大島義昌率混成第9旅團5000人從漢城(今首爾)出發,沿大道指向平壤東南;中將野津道貫率第5師團5000人渡大同江,進攻城西南;少將立見尚文率朔寧支隊2000人,進攻城東北;大佐佐藤正率元山支隊3000人,繞攻平壤城北,並斷清軍退路。八月上旬,四路日軍進逼平壤。葉志超倉促部署防務,以衛汝貴部守城南;由馬玉昆部防守大同江東岸;由左寶貴部、豐升阿部防守城北;葉志超居城中調度,所部防守城西。

  十六日晨,日軍發起總攻。葉志超欲棄城逃走,被左寶貴等制止。晨3時,馬玉昆督部在東門外大同江東岸英勇抗擊,日軍死傷甚眾,大島義昌中彈負傷後撤退。晨7時,清軍馬隊在平壤西南擊退進攻日軍。城北戰事更為激烈,左寶貴率部在山地與日軍激戰,山頂數壘先後失守,被迫退守玄武門。日軍居高臨下,集中炮火猛擊清軍陣地。左寶貴決心與城共存亡,登城指揮,不幸中炮犧牲。玄武門失守,全城危急。葉志超樹白旗乞降,下令撤軍,自率餘部倉皇北逃。此戰,斃敵官兵100餘人,傷大島少將以下500餘人。清軍傷亡2000餘人,被俘數百人。

  平壤既失,清軍退守鴨綠江。日軍占領朝鮮後,又把戰火燒到中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