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州。中國古籍《禹貢》中該州列為九州之首。《呂氏春秋·有始覽》記載:“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意為冀州在西河(指山西、陝西間的黃河)與南河(指河南、河北間之黃河)之間,相當今山西全省、河北省大部及河南省北部地方,春秋屬晉國地。漢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冀州轄六國(中山國、真定國、趙國、廣平國、河間國、信都國)、四郡(常山郡、巨鹿郡、魏郡、清河郡),範圍相當今河北省中南部及山東、河南兩省的部分地區。其後歷代多設州,轄境逐漸縮小。清代改冀州為直隸州,轄南南宮、武邑、衡水、棗強及新河五縣。州治所遷徙頻繁,西漢先後在鄗邑(今河北柏鄉縣城北)和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三國魏在信都(今河北冀縣),晉在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南朝宋在歷城(今山東歷城縣),北魏移至信都,清直隸州治信都,1913年廢州,改信都為冀縣。

  漢冀州地處海河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東臨渤海,西有太行屏障,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實天造巨防;東南臨黃河故道,地勢平坦,沃野千裡,乃屯兵儲資理想之場地。冀州歷來為控南制北的軍事要區、立國興邦必爭之戰場。晉文公踞冀州,稱霸於春秋。趙武靈王得冀州,並雄於戰國。漢光武帝主冀州,奠中興之本。曹操破冀州,自領冀州牧,統一北方,開創魏之大業。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北方大門洞開,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繼南下,得以進取中原。今河北省簡稱冀,源於冀州。冀州已成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