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並作為艦載機編隊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軍艦。是海軍水面戰鬥艦艇的最大艦種。按排水量區分,有大型航空母艦、中型航空母艦和小型航空母艦;按戰鬥使命區分,有攻擊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按動力區分,有核動力航空母艦和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主要用於攻擊水面艦艇、潛艇和運輸艦船,襲擊海岸設施和陸上目標,奪取作戰海區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設備和佈置 航空母艦有供飛機起落的飛行甲板(長180~340米)。飛行甲板上有用於縮短飛機起落滑跑距離的彈射器(2~4座)和阻攔裝置,有供飛機進出機庫的升降機(1~4部),有飛機加油、掛彈、充電和牽引等設備。島型艦橋位於飛行甲板的中部右側。飛行甲板下方有機庫(2~4個)。艦上有較完善的通信、導航和指揮控制系統,有保障戰鬥、工作和人員生活的各種艙室(作戰指揮室、操縱室、其他工作艙室、各種機器艙、人員生活艙室),有各種物資貯存艙(彈藥艙、燃料艙、淡水艙、食品艙等)。艦體裝有甲板裝甲和舷裝甲,艦體內部有5~10層甲板和15~25道水密橫艙壁結構,水線以下有3~5層縱艙壁和多層橫艙壁,構成水下防護區(圖1)。

圖1 核動力航空母艦總體佈置示意圖

  特點 主要是:①具有巨大的攻擊力。現代大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6~9萬噸,載飛機70~120架;中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3~6萬噸,載飛機數十架。能以30分鐘內彈射起飛20多架飛機的出動速度,出動飛機攻擊空中、水面、水下和陸上目標。小型航空母艦(有的稱為反潛巡洋艦),滿載排水量在3萬噸以下,載直升機和垂直/短距起落戰鬥機50架以內。航空母艦還裝備有艦艦、艦潛和艦空導彈、水中武器和艦炮等。②具有良好的航海性能。現代航空母艦最大航速30~35節。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的續航力達8000~16000海裡,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續航力達40~70萬海裡,可連續航行到達世界各海洋活動。基本具有全天候適航能力,遇有12級(蒲福風級)風仍能安全航行。

  主要弱點是目標大,易遭敵方攻擊。需在多艘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護衛下組成航空母艦編隊行動。如發生機械設備失靈,艦體遭到破損而造成橫傾大於4°~6°、或縱傾大於2°~3°等情況時,艦載機就不能安全起落。攜載有5000噸以上的航空汽油(常規動力航空母艦還有7000噸以上的燃油)和大量彈藥,在遭到攻擊時,容易發生火災和爆炸,從而喪失戰鬥能力或招致更嚴重的後果。造價昂貴(每艘造價從幾億美元到20多億美元),建造周期長(一般為5~7年),戰時受損補充困難。

  簡史 1910年11月至1911年1月,美國海軍先後在兩艘臨時鋪設有木質跑道(平臺)的巡洋艦上進行飛機起飛、降落試驗,獲得成功(圖2)。1917年,英國海軍將“暴怒”號巡洋艦改裝成航空母艦。1922年,日本海軍將新建的“鳳翔”號航空母艦編入現役。至20世紀30年代,英、美、日、法等國建成瞭第一批航空母艦。其中大部分是由戰列艦、巡洋艦和商船改裝的,滿載排水量1.2~4萬噸,航速15~34節,可載飛機30~90架。這些國傢在取得第一批航空母艦建造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進入瞭專門設計和建造航空母艦的階段。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英各有航空母艦7艘,日本10艘,法國2艘。但當時各國海軍仍墨守過去形成的概念,把巨艦大炮視為海戰制勝的手段,而把航空母艦視為輔助兵力。

圖2 美國海軍在巡洋艦上進行飛機起飛試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日等國建造瞭大量的航空母艦,並在海戰中廣泛使用航空母艦編隊。例如,太平洋戰區的襲擊珍珠港、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菲律賓海戰以及大西洋戰區的多次海戰,都是以航空母艦編隊或航空母艦編隊群為艦隊主力進行的。它在海戰中顯示出來的巨大作用,引起瞭許多參戰國海軍對“巨艦大炮制勝”傳統觀念的改變,競相發展航空母艦,大批新型航空母艦相繼建成服役。當時,美國的攻擊航空母艦主要是“埃塞克斯”級中型航空母艦(圖3),滿載排水量3.08萬噸,最大航速33節,續航力1.69萬海裡,可載飛機80架。美國建造的80多艘護航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0.7~1.1萬噸,最大航速16~19節,載飛機20~34架。英國的“巨人”級護航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1.85萬噸,最大航速23.5節,載飛機35~50架。

圖3 美國的航空母艦(“埃塞克斯”級)

幾種航空母艦性能簡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航空母艦進入瞭現代化階段。原有的航空母艦多數退役,少數加以現代化改裝,如裝載瞭噴氣式飛機和核武器,采用瞭斜角飛行甲板、蒸汽彈射器、新型助降裝置和阻攔裝置等。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建成瞭一批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艦,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和“小鷹”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8萬噸左右,最大航速35節,續航力8000海裡,載飛機80~105架,能擔負攻擊、反潛、護航等多種戰鬥任務。60年代以來,出現瞭核動力航空母艦,噸位進一步增大,機動性能和現代化程度大為提高。美國建造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和“尼米茲”級,滿載排水量9萬噸左右,最大航速35節,續航力40~70萬海裡,載飛機90餘架(見彩圖)。50年代中期起,航空母艦裝備瞭導彈,指揮、操縱和武器控制系統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60年代中期,又出現瞭直升機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1~2萬噸,主要用於反潛和垂直登陸。70年代中期,這種航空母艦裝載瞭新出現的垂直/短距起落飛機。蘇聯的“基輔”級航空母艦(蘇聯自稱為反潛巡洋艦),具有較強的反潛作戰能力,滿載排水量3萬餘噸,航速32節,載直升機30架和“雅克-36”垂直/短距起落飛機16架,裝備有艦艦、艦潛、艦空導彈和其他反潛武器(見彩圖)。英國於1978年建造的“無敵”級航空母艦(英自稱為通長甲板巡洋艦),標準排水量1.95萬噸,最大航速28節,載直升機10架和垂直/短距起落飛機5架。80年代初期,世界各國共有航空母艦30艘左右,其中美國14艘,蘇聯4艘(另直升機母艦2艘),英國3艘,法國2艘,意大利、印度、巴西、阿根廷、西班牙、澳大利亞各1艘。

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尼米茲”級)

蘇聯航空母艦(“基輔”級)

  發展趨勢 美國、蘇聯都有進一步發展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計劃。美國還在繼續建造“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蘇聯正在建造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裝載直升機和垂直/短距起落飛機,裝備導彈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航空母艦將繼續發展。大型和中型航空母艦將趨向於核動力化,小型航空母艦除采用燃汽輪機動力裝置外,有的也將采用核動力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