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水)面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亦稱防空導彈。它與地面(艦上)的目標搜索與指示、制導、發射系統和技術保障設備等構成地空導彈武器系統。

  系統組成 地空導彈由彈體、彈上制導裝置、動力裝置、戰鬥部和電源等組成。彈體的氣動外形通常有正常式、鴨式和轉動彈翼式。彈上制導裝置的基礎是自動駕駛儀。動力裝置多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也有用液體火箭發動機、衝壓噴氣發動機或固體衝壓一體化發動機的。。除主發動機外,多裝有起飛發動機(亦稱助推器)。戰鬥部由殼體、裝藥、引信和傳爆裝置組成。地空導彈多用普通裝藥,也用核裝藥;多用非觸發引信,也用觸發引信。彈上電源多采用蓄電池。

  目標搜索與指示系統通常由搜索、識別和目標指示等設備組成。搜索設備多是專用雷達,有些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也用光學設備;識別設備用來確定目標的屬性,通常包括敵我識別器和目標種類識別設備,沒有敵我識別器時,按上級(友鄰)空情通報和協同規定或由操縱手目視判定;目標指示設備用於將搜索設備所獲得的空情進行分析處理,供指揮控制中心實施指揮控制。

  制導系統由地面制導設備(通稱制導站)和彈上制導裝置組成,或僅由彈上制導裝置組成。通常包括目標和導彈運動參數的測量設備(雷達或紅外、激光等其他跟蹤設備),計算機,指令傳輸設備,以及指令執行裝置等。制導方式有遙控制導、尋的制導和復合制導。為準確地引導導彈打擊空中活動目標,制導系統須不斷地測定目標和導彈的相互位置,並按照一定的導引規律,確定導彈的飛行路線,形成修正導彈航跡的指令。然後將此修正指令與彈上儀器感受的信息綜合放大,形成控制信號,驅動舵機改變彈體姿態,控制導彈沿著確定的飛行路線飛向目標,並適時地控制引信啟動或直接控制戰鬥部起爆。

  發射系統主要由發射裝置和發射控制設備組成。發射裝置多是機動式,通常采用變角傾斜發射方式,發射前帶動導彈跟蹤、瞄準。發射控制設備用於控制導彈發射。

  技術保障設備通常包括準備和檢查導彈的地面設備和運輸裝填設備、電源設備以及各種模擬訓練設備等。

  以上各分系統的具體組成和結構形式,取決於武器系統的作戰使命、作戰性能、使用原則以及對整個武器系統組成的特殊要求。有的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在其組成內包括幾個制導和發射系統,以實現對多目標射擊。

  分類 各國對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分類的方法和標準不盡相同。按作戰使命,可分為國土防空、野戰防空和艦艇防空三種。按機動性能,可分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機動式三種。其中,機動式又分為牽引式、自行式(如法國的“羅蘭特”,圖1)和便攜式(如英國的“吹管”,圖2)。按同一時間攻擊目標數,可分為單目標通道和多目標通道兩種,後者如美國的“愛國者”(圖3),可同時制導數枚導彈,攻擊多個目標。按射高可分為高空、中空、低空三種。按射程可分為遠程、中程和近程三種。有些國傢將最大射程大於100公裡(射高可達30公裡左右)的,稱為遠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如蘇聯的SA-5,圖4);將最大射程在20~100公裡之間(射高0.05~20公裡以上)的,稱為中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將最大射程小於20公裡(射高0.015~10公裡)的,稱為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

圖1 法國“羅蘭特”地空導彈武器系統

圖2 法國“吹管”地空導彈武器系統

圖3 美國“愛國者”地空導彈武器系統

圖4 蘇聯SA-5遠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

  戰鬥性能 通常是指敵方以不同的空襲密度,使用電子壓制,實施機動和其他對抗手段的條件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戰鬥準備狀態的轉換能力,以及殲滅不同航向、距離、高度和速度范圍的目標的能力。在不同的射擊條件下,對不同的目標,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所表現的戰鬥性能是不同的。通常用一系列綜合指標表示,如殺傷空域、殺傷概率、系統反應時間、射擊周期和機動性等。

  戰鬥過程 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①搜索、發現、識別和指示目標;②跟蹤、瞄準和發射導彈;③制導導彈飛向目標;④起爆戰鬥部摧毀目標。以無線電指令制導(見遙控制導)的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為例,其戰鬥過程如下:目標搜索設備對空搜索,目標指示設備將獲得的空情進行分析處理,通過指揮控制中心傳輸給制導系統;跟蹤設備截獲目標並轉為跟蹤狀態,不斷地測定目標運動參數並輸入計算機;發射裝置根據目標數據及本身的跟蹤規律,帶動導彈實施跟蹤瞄準,使導彈指向所需方向,待目標進入發射區,發射導彈;導彈發射後,跟蹤設備截獲導彈並轉為跟蹤狀態,不斷地測定其運動參數並輸入計算機;計算機根據目標和導彈的運動參數,按優選的導引規律產生制導指令並通過指令發射設備送到彈上;彈上制導裝置將接收到的制導指令與自身感受的信息綜合放大,驅動舵機控制導彈飛向目標;在導彈接近目標過程中,制導系統適時發出啟動引信的指令;當導彈處於可能殺傷目標位置時,引信起爆戰鬥部,摧毀目標。

  簡史 最早的地空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研制的“龍膽草”、“萊茵女兒”、“蝴蝶”和“瀑佈”等導彈,但均未使用。戰後,美、蘇、英等國在上述研制成果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開始瞭地空導彈的發展工作。50年代,美、蘇、英和瑞士等國先後研制成功各自的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相繼裝備部隊。這些武器系統多屬中、高空,中、遠程,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全部采用無線電制導技術,制導方式比較單一,抗幹擾能力差;電子設備多采用分離元件,可靠性不高;主發動機多采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或沖壓噴氣發動機,導彈體積大,比較笨重;地面設備復雜龐大,維護使用不便,地面機動性較差。中國人民解放軍在50年代開始裝備地空導彈,並於1959年10月7日在華北地區擊落美制RB-57D高空偵察機,開創瞭世界防空史上首次用地空導彈擊落飛機的戰例。60年代後,越南抗美戰爭、中東戰爭使用地空導彈的實踐,促進瞭低空突防和電子對抗的發展。許多國傢在提高中、高空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反電子幹擾能力和改進低空作戰性能的同時,大力發展瞭機動能力強的低空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其主要特點是:采用無線電、激光、紅外或光電復合制導等,提高抗幹擾能力;大量采用固體微電子器件和計算機技術,提高武器系統的可靠性和自動化程度,縮短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絕大多數均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註意改進導彈的氣動外形,提高導彈的機動能力;采用貯運箱(筒)式發射裝置和自動化檢測技術,簡化維護使用;采用多聯裝發射裝置,並將導彈和制導設備安裝在自行式車輛上,提高武器系統的火力強度與地面機動性。至70年代,一些國傢的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已構成遠、中、近程,高、中、低空的火力配系,成為地面防空火力的主要組成部分。70年代以來,第四次中東戰爭、英國-阿根廷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之戰、以色列敘利亞貝卡谷地之戰所揭示的現代空襲的特點,集中表現為多種空襲兵器和各種戰術手段的綜合運用,並對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的發展提出瞭許多新課題:要求采用數字計算機和先進的軟件系統,應用相控陣技術和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合理綜合各種制導技術和制導方式,進一步提高抗幹擾、抗飽和攻擊和對付多目標的能力,以全面提高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和地面防空火力配系的綜合作戰效能。許多國傢正競相探索、研制和完善各種多功能、多用途的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以及地空導彈與其他防空武器相結合的綜合武器系統和專用的反彈道導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