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輸送登陸兵及其武器裝備、補給品,實施登陸作戰的艦艇。亦稱兩棲艦艇。有登陸艇、登陸艦、登陸運輸艦和登陸指揮艦等。

  登陸艇 按排水量區分,有小型、中型和大型。小型登陸艇滿載排水量10~20噸,續航力約100海裏,能裝載30餘名登陸兵或3噸左右物資。中型登陸艇滿載排水量50~100噸,續航力100~200海裏,能裝載坦克1輛,或登陸兵200名,或物資數十噸。大型登陸艇滿載排水量2200~500噸,續航力約1000海裡,能裝載坦克3~5輛,或登陸兵數百名,或物資100~300噸。登陸艇的航速多在12節以下,艇上裝備有機槍或小口徑艦炮,可作為登陸運輸艦和大型登陸艦的登陸工具之一,在由艦到岸的登陸作戰中,換乘登陸兵突擊上陸。大、中型登陸艇也可用於近程由岸到岸的登陸。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出現瞭多種型號的登陸艇。大戰中,美、英、日等國建造登陸艇約10萬艘。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氣墊登陸艇,是具有獨特的兩棲性和通過性的高速登陸工具。

  登陸艦 亦稱坦克登陸艦。有大型和中型兩種。大型登陸艦滿載排水量2000~10000噸,續航力3000海裡以上,能裝載坦克10~20輛和登陸兵數百名。中型登陸艦滿載排水量600~1000噸,續航力1000海裡以上,能裝載坦克數輛或登陸兵200名,它更易於抵近海灘和在淺水區航行,適用於近程由岸到岸的登陸,還可用於近海水域佈雷。登陸艦航速12~20節,裝備有艦炮數門,主要用於防空和登陸時的火力支援。第一艘登陸艦是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用油輪改裝而成。1940年,英國建造瞭LST1級大型登陸艦。此後,一些國傢相繼建造瞭大量的登陸艦,僅美國就建造瞭大型登陸艦1000多艘,中型登陸艦500多艘。戰後,登陸艦又有瞭新的發展,提高瞭航速,設置瞭直升機平臺,裝備瞭艦空導彈,采用瞭側向推進器、變距螺旋槳和新型登陸裝置,戰術技術性能有瞭較大的提高(圖1)。

圖1 美國的坦克登陸艦(“新港”級)

  登陸運輸艦 按主要裝載對象分為登陸兵運輸艦、登陸物資運輸艦、船塢式登陸運輸艦、直升機登陸運輸艦、綜合登陸運輸艦(攜載有登陸艇和直升機)。登陸運輸艦多為遠洋運輸船型,吃水較深,裝載量大,不能直接登陸。滿載排水量萬噸以上,航速20節左右,續航力約1萬海裡,主要用於遠程大規模登陸。登陸兵運輸艦和登陸物資運輸艦,屬於單一裝載的運輸艦,現已很少建造。船塢式登陸運輸艦,亦稱船塢登陸艦,可攜載大型登陸艇數艘,或中型登陸艇10~20艘,或兩棲車輛40~50輛,總載重量1500~2000噸(圖2)。直升機登陸運輸艦,亦稱兩棲攻擊艦,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垂直登陸理論的發展,首先由美國用航空母艦改裝而成。60年代,美國建造的“硫黃島”級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18300噸,航速23節,裝備有艦炮和艦空導彈,配載有直升機20架,能裝載陸戰隊人員一千數百人及其武器裝備。綜合登陸運輸艦,亦稱通用兩棲攻擊艦,用於運載登陸兵及其武器裝備、補給品,以其攜載的登陸艇、兩棲車輛和直升機,同時實施由艦到岸的平面登陸和垂直登陸。它是在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可以實現均衡裝截的要求。美國建成的“塔拉瓦”級通用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39300噸,航速24節,裝備有127毫米艦炮3門和艦空導彈,配載有大、中型登陸艇10艘,兩棲車輛40輛,直升機30架,能裝載陸戰隊人員1700人及其武器裝備,並設有300張病床(圖3)。

圖2 蘇聯的船塢登陸艦(“羅戈夫”級)

圖3 美國的通用兩棲攻擊艦(“塔拉瓦”級)

  登陸指揮艦 多由登陸運輸艦增設指揮設備兼任,用於登陸作戰中對登陸編隊實施統一指揮。

  發展趨勢 進一步提高航海性能,由單一裝載趨於綜合均衡裝載,提高裝載卸載能力和速度。加強對海、對空防禦能力。大型登陸艦多數將具有進行平面登陸和垂直登陸的能力。氣墊登陸艇將得到廣泛的發展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