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3月至5月,中國軍隊在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

  1933年1月1~3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一部兵力攻佔山海關,3月4日陷承德,遂以兩個師團、三個旅團和偽靖安軍一個軍共3萬餘人,企圖分兵攻佔長城要隘,進一步擴大侵略。中國政府在全國一致要求抗日的壓力下,採取瞭“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針,由其軍事委員會北平(今北京)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指揮177個軍約20萬人,企圖依托長城阻止日軍進關。日軍步兵、騎兵由航空兵、炮兵、坦克兵協同,從三個方向發起進攻。

  冷口、灤東方向:3月4日和22日,日軍一部兩次攻占冷口,均被守軍第32軍等部奪回。日軍為集中兵力夾擊喜峰口和灤河守軍,爾後由第6、第8師團配合直逼北平,於4月11日由第6師團長指揮該師團主力和第14、第33混成旅團各一部第三次攻占冷口。第32軍敗至遷安後,奉命向通縣撤退。5月7日後,第33混成旅團及偽軍一部攻占灤河以東地區,並協同第6師團於5月12日突破灤河防禦。守軍第57、第53軍等部,在海陽鎮、石門寨、義院口、界嶺口、遷安等地,與日軍反復爭奪後,奉命撤至薊運河西岸,形成對峙。

  喜峰口、羅文峪方向:3月9日,日軍第14混成旅團先遣隊攻占喜峰口,守軍第29軍第37師利用夜暗,以大刀隊偷襲日軍,奪回該口。日軍不斷增兵攻擊,該口附近高地多次易手,第37、第38師經七晝夜激戰,全部收復失地。嗣後,日軍一部連續進攻第29軍羅文峪等陣地,該軍的暫2師奮戰三晝夜,將日軍擊退。然而由冷口突入之日軍,對第29軍形成瞭前後夾擊態勢,4月13日該軍奉命逐步撤至白河西岸。古北口、興隆方向:3月9日,日軍第8師團第16旅團進攻古北口。守軍第17軍第25師等部抗擊和反擊失利,12日古北口失陷。第25師退守南天門陣地後,由第17軍第2師接替防禦,與日軍對峙。日軍第16旅團為策應其他方向作戰,不時實施佯攻。4月20日起繼續南犯。26日與新加入戰鬥的第4旅團配合,從兩翼夾擊南天門及其以南地區的陣地。第17軍三個師輪番節節抗擊13晝夜,傷亡甚眾,5月13日奉命經密雲撤至懷柔和順義以西地區。4月27日,第26軍一部包圍興隆縣城日軍一個大隊,攻擊三晝夜未克,後遭日軍援兵夾擊,被迫撤退。5月14日,第26軍占領九松山預備陣地。19日,守軍第35軍由昌平向懷柔、順義兩地日軍反擊未奏效,退守該兩地以北山區。5月22日,全線守軍奉命撤至平津城郊組織防禦。日軍以第6、第8師團各一部突破寧河、三河防線,陷香河後,進逼通縣、牛欄山,對北平形成三面包圍態勢。25日,何應欽派軍使往順義日軍第8師團司令部陣前求和,31日簽訂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戰役結束。此役,中國軍隊第29軍等部英勇作戰,贏得全國人民贊揚。然而在南京國民黨政府消極方針指導下,喪失瞭作戰主動性,加之分兵把口,互不配合,因而被各個擊破,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