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伊共和國位於非洲中部,地跨赤道,東與坦桑尼亞、佈隆迪、盧旺達和烏幹達為鄰,南與安哥拉、東南與尚比亞接壤,西接剛果和大西洋,北與蘇丹和中非相連,西北與喀麥隆相連。面積2344885平方公裡,是非洲第三大國。

  薩伊有大小部族254個。主要有芒戈人、剛果人、盧巴人、隆達人、阿贊德人、莫魯-芒貝圖人、尼洛特人、哈米德人和居住在熱帶雨林中、以採集狩獵為生的俾格米人。人口為3000萬(1984)。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法法語。首都金沙薩。

  早期歷史 1萬多年前,紮伊爾的一些地區就有瞭原始居民。發掘出的通巴文化、卡利納文化(手斧)、佐科西文化(尖長石刀)、盧龐古文化(投槍)以及契托洛文化(小巧細致的石制工具)標志著紮伊爾石器文明的發展。在班圖人大遷徙中,紮伊爾西部的熱帶草原和東部基薩爾湖一帶,逐漸形成瞭班圖人的聚居區。他們在這裡發展瞭手鋤農業和制陶、紡織等手工業。在部落、部落聯盟基礎上建立瞭庫巴王國、剛果王國、盧巴王國和隆達王國。這些國傢都有過鼎盛繁榮的時期,但均由於外族侵襲、內部爭權而削弱,最後在比利時殖民主義者入侵時滅亡。

  殖民者入侵 15世紀末,葡萄牙人首先抵達紮伊爾河河口地區。他們憑借精良的武器在沿海地區捕掠奴隸。19世紀中葉,阿拉伯人侵入紮伊爾北部和東部地區。19世紀70年代,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利用英、法、德、葡等殖民強國瓜分非洲的矛盾,以反對奴隸制度、傳播文明、協調探險活動為名,建立國際考察和開發中非協會、國際剛果協會,並雇用英國探險傢H.M.斯坦利率武裝考察隊前往紮伊爾,進行殖民活動。到1884年,斯坦利在紮伊爾建立瞭40多個殖民據點,強迫或誘騙土著酋長們簽署瞭400多個保護條約。1885年柏林會議批準建立剛果自由邦。歷時23年之久的剛果自由邦是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采邑。他個人任命官吏,決定政策,並派遣私人軍隊鎮壓居民的反抗,搶占土地,建立“實際占領”,1894年,肅清盤據在東部的阿拉伯奴隸販的武裝,控制全境。自由邦強行剝奪非洲人土地,實行國王土地占有權以及強迫居民定期定額繳納橡膠、象牙。“自由邦”的殘暴統治使紮伊爾失去瞭一半的人口,許多部落整個地被消滅瞭。1908年利奧波德二世被迫接受比利時國會的決定,交出自由邦以償付他個人拖欠國傢的大筆債務。比利時政府宣佈對紮伊爾行使直接控制權,改名為比屬剛果。1908年10月頒佈的《殖民地憲章》,規定瞭殖民統治的基本原則,實際上,比利時國王仍分享有大部的立法權和行政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宗主國人力、財力的拮據,導致殖民地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土著酋長,實行間接統治。在經濟掠奪方面,殖民地政府突破瞭掠奪天然產品(橡膠、象牙)的范圍,一面改實物稅為現金稅,推行強迫種植制度,迫使居民種植經濟作物,向壟斷公司提供廉價肥沃土地和勞工,鼓勵他們建立大型種植園;一面積極扶植以比利時資本為主的上加丹加聯合礦業公司等外國公司,對剛果的豐富礦藏進行掠奪性開采。

  民族獨立運動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47年期間,紮伊爾人民舉行過8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20世紀50年代在非洲興起的民族獨立運動推動瞭紮伊爾人民的鬥爭。1956年,阿巴科黨率先反對安特衛普海外領地學院教授A.J.范比爾森提出的《比屬非洲政治獨立的30年計劃》,要求給人民以政治權利,要求盡早獨立。1958年P.H.盧蒙巴建立剛果民族運動黨,提出消滅殖民主義,立即獨立的口號。1959年1月,利奧波德維爾(今金沙薩)爆發瞭反對殖民統治的大規模鬥爭,並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這迫使比利時政府在1960年初召開關於剛果獨立的圓桌會議,同意紮伊爾獨立。1960年6月24日民族運動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勝,選舉J.卡薩武佈為總統,組成以盧蒙巴為總理的第一屆政府。6月30日宣告獨立,成立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利)。

  獨立後的紮伊爾 獨立後第4天,比利時派海軍陸戰隊入侵紮伊爾,接著慫恿 M.-K.沖伯和卡隆吉宣佈加丹加(今沙巴)開賽省獨立。7月13日盧蒙巴總理呼籲聯合國援助。15日聯合國軍進入紮伊爾,幹涉剛果內政。

  9月14日,國民軍參謀長蒙博托·塞塞·塞科發動政變,建立專員委員會取代政府,聯合國軍以保護為名,軟禁瞭盧蒙巴。1961年1月盧蒙巴等人被押往加丹加,遭沖伯集團殺害。盧蒙巴遭軟禁後,副總理A.基贊加宣佈合法政府遷往斯坦利維爾(今基桑加尼)。1961年7月,在洛瓦寧(今金沙薩郊外)復會的剛果議會決定建立以C.阿杜拉為首的新的中央政府,1962年12月,聯合國軍擊退沖伯叛亂集團,國傢才統一。1963年,剛果民族運動黨(盧蒙巴派)、非洲團結黨等組成全國解放委員會,反對阿杜拉政權;1964年初,西部奎盧地區和北加丹加地區相繼爆發瞭反政府武裝起義。7月,阿杜拉政府辭職,7月卡薩武佈總統任命沖伯為總理,組織綏靖政府,9月,反政府武裝力量在斯坦利維爾宣佈建立剛果人民共和國。

  1965年10月,沖伯被撤職,11月24日,國民軍司令蒙博托第二次發動政變,廢黜卡薩武佈,自任國傢元首,成立第二共和國。蒙博托執政後,逐步平息反政府武裝,恢復瞭國傢統一;接管加丹加聯合礦業公司,缺席判處沖伯死刑並粉碎瞭加丹加憲兵及白人雇傭軍策劃的叛亂,1967年制定新憲法,實行總統制,建立單一黨人民革命運動,強化中央集權體制。1971年改國名為紮伊爾共和國。

蒙博托·塞塞·塞科檢閱軍隊

  80年代以來,紮伊爾政府政治上強調和解、團結,緩和部族矛盾,經濟上實行非國有化政策,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和監督。對外強調獨立自主、積極中立和不結盟政策,主張非洲的團結和統一,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1984年7月,紮伊爾舉行瞭第3屆總統選舉,蒙博托第三次蟬聯總統。

  1961年2月20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參考書目

 Bentinck François , Aux Origines de L'Etat indépendent du Congo, Louvain, editions Neuvelaerts, Paris,1966.

 Kanza Thomas , Conflict in the Congo, the Rise and Fall of Lumumba ,Penguin Books Ltd., London,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