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沙特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國王(1932~1953),瓦哈比派現代國傢的開拓者。1811年沙特傢族曾在阿拉伯半島建立瓦哈比派王朝。這個王朝於1818年被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裏摧垮,瓦哈比派受到沉重打擊。其後,沙特傢族逃往科威特。。1901年,伊本·沙特率眾自科威特攻入內志。1902年攻克利雅得,接著平定瞭由土耳其人煽動的多次部落叛亂,確立瞭他在內志的統治地位。

  伊本·沙特利用瓦哈比派的意識形態鞏固封建統治,擴大領地,建立統一國傢。1910年他建立瞭一個宗教組織,稱“伊赫萬·陶希德”(“一神論兄弟會”),欲借此打破氏族壁壘,以宗教紐帶把各部落結成一體。他命令神學傢伊本·阿卜杜·拉蒂夫根據罕百裡教法學派的教義,編寫通俗的宗教典籍,警告人們不得信仰多神,號召禮拜獨一無二的安拉,謹守教規。還派宣教師奔赴各地,宣講瓦哈比派信條,勸誘氏族部落成員加入“伊赫萬”,曉諭他們阿拉伯半島正面臨來自土耳其人和歐洲異教徒的威脅,要求各部落停止自相殘殺,共同對敵。為進一步消除氏族部落的分裂狀態,制服貝都因人的叛亂,伊本·沙特於1912年建立瞭“伊赫萬”的農墾區“希吉來”。“希吉來”意為“遷徙”,即要貝都因人從遊牧的沙漠地帶遷到墾殖區定居,從事農業。“希吉來”同時還是瓦哈比派的傳教點和軍事組織,為伊本·沙特的征戰提供瞭一支精銳部隊。

  1913~1926年,伊本·沙特奪取瞭波斯灣西岸的哈薩,並吞瞭伊本·拉希德傢族的沙馬爾,占領瞭錫爾漢河谷的大部分,攻陷瞭麥加、麥地那和吉達,兼並瞭阿西爾,並在這些地區建立瞭牢固的政權。1927年5月,他和英國在吉達簽訂友好條約,英國承認他作為漢志和內志及其屬地之王的完全獨立地位。1930年,他平定瞭英國支持的伊赫萬叛亂。1932年,伊本·沙特正式將他獲得的領土稱為沙特阿拉伯王國,自立為國王,兼瓦哈比派教長。

  伊本·沙特是一個精明強幹的封建統治者。他以無情的手段和靈活的策略,結束瞭半島的分裂狀態,起瞭維護民族獨立的積極作用。他推行的希吉來政策,為從粗放的畜牧業過渡到生產率較高的農業邁出瞭第一步。他雖然信奉瓦哈比派,但不拘泥教義,對現代新事物能夠根據社會發展和政治、軍事鬥爭的需要加以接受。1933和1939年,他把占國土面積約2/3的土地租讓給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使沙特成為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為發展民族經濟打下基礎。1953年11月9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