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古斯中人系中世紀中亞突厥人的一支,或稱土庫曼人,凡二十四部。其起源由於現存古突厥、漢、阿拉伯、拜占廷等史料轉寫名稱不同,記載又有出入而不易探明其原委。

  西元6~8世紀,在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國勢力範圍內,形成一個部落聯盟,名托庫茲·烏古斯,通稱九姓烏古斯。在九姓烏古斯這一政治聯盟中,拔悉密和回紇(後改稱回鶻)先後起過主導作用。烏古斯多屬於這一政治聯盟,但它顯然自講一種突厥方言,並與哥邏祿、奇蔔恰克(俄國史料作波羅伏齊,西歐歐史料作庫蠻)在政治上有更密切的關系。據阿拉伯史料記載,黑衣大食的馬赫迪哈裡發在位時,烏古斯人脫離九姓烏古斯之地,遷往中亞地區,並協助過穆罕那起義者。據10~11世紀阿拉伯地理著作,10世紀建烏古斯葉護國於錫爾河下遊及咸海北岸地區,其勢力西抵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下遊,東北抵額爾齊斯河上遊。其四鄰是:北為奇卜恰克之一支寄蔑,東為歌邏祿,西為佩切涅格和半突厥國傢哈薩爾(曷薩),南為錫爾河以南的穆斯林占領地區。國內已有若幹城市,其冬都名叫養吉幹(意為“新城”,廢墟在今氈肯特)。另一大城氈的(今彼羅夫斯克附近的氈的廢墟)為日後塞爾柱人起傢之地。

  820~821年,烏古斯侵入錫爾河以南粟特人(中國文獻的昭武九姓)地區的蘇對沙那(中國唐代典籍亦稱東曹),這是見於記載的烏古斯的進一步南下。10世紀下半期起,駐氈的烏古斯軍事首領塞爾柱反叛烏古斯葉護,皈依伊斯蘭教,並率部眾南遷。據阿拉伯地理學傢馬克迪西之說,10世紀末,烏古斯始稱土庫曼。

  11世紀中葉,烏古斯葉護國終於被中亞草原新起的另一突厥部落聯盟奇卜恰克所滅,烏古斯葉護國一批部落西走南俄草原,另一批部落追隨塞爾柱突厥人南下呼羅珊,勢力日大,終於在1055年進入巴格達,從而在西亞建立以巴格達為中心的塞爾柱帝國。

  烏古斯人構成今土庫曼民族的主體;並在阿塞拜疆、北非某些地區如蘇丹等的民族的形成上也起過重要作用。